[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23:42

眉州东坡将于全球120家门店逐步推出“四川非遗美食套餐”

120家门店推“四川非遗套餐”,我们是在吃味道还是买情怀?

北京眉州东坡熊猫主题餐厅这场“跟着美食游四川·北京站”的活动,说起来像场节日,更像一次品牌的野心秀。现场有非遗技艺的演示,有完整的美食地图和旅游线路展示,还有所谓的品鉴沙龙,背后则是眉州东坡宣布将在全球约120家门店逐步推出“四川非遗美食套餐”,并发布北京门店的就餐指南,目的是把“地道川味”的体验从四川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说实话,这种把非遗包装成标准化套餐推向全球的打法,既让人期待也让人警觉。期待的是城市里忙碌的我们终于有机会在下班路上、周末约会时吃到带着文化标识的川味;警觉的是当“文化”被打包成菜品和消费场景时,味道会不会被稀释,故事会不会变成营销话术。眉州东坡董事长王刚提到希望全球食客无需远行就能感受四川风味,这句话听起来温暖,但到底能否把“手艺”和“地方性”一并搬运过去,是个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我身边就有例子。前几天我朋友小李带着爸妈去吃了北京的一家连锁川菜,服务员热情推荐了所谓的“非遗套餐”。爸妈一边夹着菜一边低声说“有点像”,小李付账时却发现价格比想象高不少。那顿饭结束后,大家更愿意讨论的是那段现场展示的切椒、炸酥肉的表演,而不是盘里的味道。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文化体验很容易成为流量入口,但真正让人记住的,还是那一口“回味”以及背后的原材料和工艺能否被忠实保留。
因此,作为吃货和消费者,我们应该有更敏锐的判断力。下次遇到号称“非遗”或“地道”的套餐,不妨先问几个问题:这道菜的主要食材从哪儿来?主厨是否参与了当场的技艺传承?菜单上能不能看到工艺说明或者产地标注?如果有品鉴沙龙,去听两句师傅的讲解,和师傅交流一次,往往比看宣传片更靠谱。说白了,情怀值得付费,但别把情怀当成了味道的全部。
餐饮业也在博弈标准化与传承之间寻找平衡。餐厅想把非遗菜拉到城市的消费场景里,就必须在供应链、培训和成本之间做文章。短期内可能靠“文化秀”和营销吸引客流,长期来看,能不能做到食材溯源、手法传承并把成本摊薄到可持续利润里,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因素。我自己做过小型活动筹划,深知把一个地方小吃做成可复制的产品,需要投入真实的师傅、长期的培训和严肃的审味标准,这些都不是一个新闻发布会能替代的。
接下来两年,我预计“美食+非遗”的组合会成为城市消费的新赛道,短期会催生更多体验型餐厅和联名产品,长远则可能推动地方旅游线路的打包销售。但也要警惕“文化快餐化”的风险,监管和消费者的辨识力会成为市场优胜劣汰的重要力量。对企业而言,讲好故事只是第一步,建立可验证的传承机制和透明的供应链才是留住真味的关键。
如果你打算周末去尝鲜,有几个实操小建议供参考:尽量选带有现场展示或师傅互动的场次,点套餐里标注了手工或产地的单品,试着询问制作过程和原料来源,吃完后把感受写下来,既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商家的反馈。别被“非遗”四个字冲昏头,真正让你心动的,应该是那份能在舌尖和记忆里同时留下痕迹的味道。
说到底,我既愿意为文化付费,也怀疑文化会不会被快餐化。你最近在城市里被哪道“家乡味”触动过?说说你的经历,怎么判断它是真正的传承还是只是一段好听的宣传?(来源:北京商报记者 张天元 9月23日报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眉州东坡将于全球120家门店逐步推出“四川非遗美食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