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气质,绿色颜值!月儿泉焕新迎客来
来源:【宁夏日报】视频加载中...
“徐师傅你把这个画挂端!马书记,到时候就在这个游客服务中心门口让锣鼓队表演吧?”
“扯着嗓子”跟周围人喊话的老汉,是盐池县青山乡月儿泉村党支部副书记唐风明。
9月26日清早,记者跟着唐风明,来到村里的“红四区雷记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工地,只见这里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游客接待中心、四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回汉支队军事整训营地等均已进入最后整修阶段。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正进入收尾。
因为这个村里的“大工程”,近一个月以来,唐风明“白天坐不住,晚上睡不着”。
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雷记沟将迎来红色教育基地开放后的首批游客。几辈子传下来的红色故事能不能好好传下去?村民们脸上能不能有光、兜里能不能有钱?这些问题在他心里翻腾。
常住人口不到400人的村庄,“大手笔”发展文旅产业的底气何来?
去年11月,自治区党委保密办(保密局)派驻月儿村第一书记马鑫来到这里。面对这个面积百余平方公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几乎“靠天吃饭”的村庄,马鑫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遍遍勘路。
“我们发现了两块宝藏。”马鑫指着雷记沟高低起伏的沟壑与山路说,“一是厚重的红色历史,二是独特的生态资源”。
回汉支队军事整训营地。
马鑫说的红色历史,是1936年红军解放盐池后建立的陕甘宁边区盐池县四区政府。雷记沟那12孔土窑里,曾设置秘密电台,联络三边地委与回汉支队。1947年,回汉支队在此整训,村民腾窑洞、筹粮草,留下了“回汉一家亲,共同打敌人”的革命佳话。
而生态资源,便是沙海中那一弯神奇的月儿泉——南北绵延千米,形若玄月,每逢农历十五,月影倒映泉心,形成 “银盘入瓮”的奇观。即使严冬三九依然水汽氤氲,创造着沙水共生的生态奇迹。
基于这两大宝藏,马鑫提出了“红色气质+绿色颜值”的发展思路。他带着工作队一遍遍勘路,最终丈量出两条徒步线路:一条是雷记沟的红色路线,重现当年运送盐、羊毛和情报的隐蔽通道;另一条是月儿泉的生态路线,让游客在沙漠中邂逅那弯月牙清泉。
月儿泉边。
今年5月,第一批游客试走时只有5个人。到第三批时,来了一百多人。
村民们敲锣打鼓扭秧歌,架起大锅煮羊肉,沉寂的村庄沸腾了。此后,这里成了徒步爱好者探寻山野乐趣的热门去处。
驻村工作队趁热打铁,组织村民整合资源,积极对接“目标客户”。4个月时间,旅游收入已达25万元左右。
徒步线路。
今年9月初,宁夏徒步协会近百人闻讯到访。“走的时候买了4只生羊6只熟羊,加上荞麦、土鸡蛋,我们这3家子人一阵阵就赚了1万元。”唐风明掰着手指算账,“要是国庆假期天天能来这么一批……”
他没有说下去,眼里闪着光。
在月儿泉村忙活不迭的还有脱贫户赵文志。
“最初我没信心干民宿,马书记跟咱们工作队的人一趟趟来给我讲政策,我想着有政策兜底,又看见现在村里人确实多了起来,就下定决心干了。”马鑫带着记者走进赵文志院子时,他正摆放老物件,见我们到来热情招呼着。
赵文志的民宿投入运营后,将享受到盐池县脱贫政策里的庭院经济政策,每户补助5000元,往后每年还补助2000元。
屋子墙上挂着斑驳的老照片,窗明几净,推开窗就能望见湛蓝的天空。赵文志补充道:“我们还准备了荞麦枕头,院子架的铁锅可以炖肉,让游客体验地道的盐池生活。”
徒步线路。
暮色渐起,唐风明还在工地上忙乎着,基地展厅里陈列着煤油灯盏、锈迹斑斑的电台零件。基地外,“红军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往昔故事,又似在吟唱新时代的赞歌。月儿泉村已经准备好了,它正等待更多行者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倾听岁月的回响。(宁夏日报记者 王溦 文/出镜 祁国昌 拍摄/剪辑)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