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再现!从陶瓷、丝绸到禅茶,这个国庆,德清带你细品江南“源文化”
千年窑火重燃,开启文明溯源之旅。10月1日上午,在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以亭子桥战国龙窑遗址为蓝本重建的“德清窑”首次正式开窑。此前点火仪式上被放入窑内的千余件瓷器也一一亮相。
这座新窑位于瓷之源博物馆东面,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延伸,由国家级非遗“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胡家旺先生设计建造。开窑节不仅复原古礼仪式,更通过窑火重燃、仿古瓷器出窑等环节,将千年前的制瓷现场“活化”呈现,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瓷之源”的文明温度。
“德清窑”这一名称的学术生命,始于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在他所撰写的关于青瓷史的书中首次使用了“德清古窑”一词,但当时并未认识到其独特性,只将其视为越窑的一部分。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始于1956年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此次普查中,浙江省文管会的专家们对德清的焦山、戴家山、城山等窑址进行了科学调查。他们将出土器物与越窑仔细比对后,发现了二者在胎、釉、工艺上的显著差异。随后,专家们发表的《德清窑调查散记》一文,正式将“德清窑”从一个地域概念提升为一个具有独立文化内涵的窑系。
要真正理解德清窑的价值,就必须了解其灵魂——龙窑。
龙窑依山而建,形似卧龙,利用坡度形成自然抽力,是古代提升烧造效率和质量的伟大发明。而德清,正是探索中国龙窑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地带。在这片土地上,已发现的150多处古窑址,宛如一部记录在大地上的编年史,清晰地展现了龙窑技术的完整演变脉络。
早在夏商时期,德清的先民就在火烧山、亭子桥等地建起了中国最早期的龙窑,烧造出被誉为瓷器远祖的原始青瓷,开启了龙窑技术的辉煌序幕。
到了春秋战国,德清的原始瓷生产达到顶峰。窑址遍布东苕溪流域,龙窑结构不断优化,烧制出大量造型精美、釉色莹润的仿青铜礼器与日用器。至此,德清已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原始瓷生产中心。直至东汉,随着成熟青瓷在越窑等其他窑口的出现,德清的窑业重心有所转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黑瓷产品,但其龙窑技艺的根基早已深深扎下,并持续影响着中国陶瓷的发展。
同步,江南织艺文化馆正式开馆。
作为“瓷之源”博物馆的配套展馆,该馆以“明清江南闺阁的丝与思”为主题,系统梳理江南丝绸工艺脉络,推动“丝”与“瓷”两大文明符号的深度对话。展览以江南闺阁为引,将丝绸与明清女性的日常、情感与精神力量紧密相连,展出超过 200件从明代至民国时期的民间丝绸与女红珍品,带游客领略绣线间的温婉与坚韧。文化馆将与周边项目联动,构建艺术、疗愈、生活融合的文化生态圈。
10月1日下午,小山寺宿心集茶文化静修中心也正式启幕。
作为德清“源文化”地理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江南诗意与南宋美学,设立茶经阁、宿心无住艺术疗愈中心、禅茶小园等七大功能单元,以禅茶文化为核心,融合艺术疗愈、健康素食、禅意住宿等功能,打造“与自然共生、让心回家”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据介绍,开业活动期间还将邀请何多苓、陈立、王志成、万若法师、谭宝硕等多位文化艺术界人士共同探讨“好好生活”的当代实践。
“以‘源文化’为主线,联动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推出三大文化项目,从陶瓷、丝绸到禅茶,立体展现江南文化源头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创新,推动文旅融合迈向新高度。”德清县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橙柿互动 记者 张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