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布尔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丨文化旅游实现量质齐升
开栏语:旅游为笔绘春秋,盛世之光入画来。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布尔津县作为新疆重要的旅游县城,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阔步前行,从旅游业的数据指标到“旅游+”的观念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布尔津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推出《推动布尔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今日发布《文化旅游实现量质齐升》。
滔滔额尔齐斯河,奔腾而去,不仅滋养了布尔津的青山与田畴,还承载着深厚的额河文化与航运精神。
壮美的山河是布尔津之“骨”,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布尔津之“魂”。
阿贡盖提草原石人景区上的石人群是目前国内数量最多、体型最高的草原石人群,栩栩如生的石人表情出自三千年前的先民之手;喀纳斯景区蒙古族图瓦人村寨的呼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音质相传源于古人狩猎时对山川河流之声的模仿;博物馆内的胡安德克鹿皮大衣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件保存了近三个世纪的大衣蕴含着鹿皮绣花工艺的古老智慧……
这座小城还被岁月深深烙下红色印记。
上个世纪,先辈们用汗水凝聚成“万众一心、无私奉献”的航运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丰碑。1960年,这座小城肩负起运输可可托海稀有矿产的使命。彼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布尔津人没有退却,连续战胜“饥饿关”“蚊虫关”“黑夜关”,靠着肩挑背扛把矿石一袋一袋装船运走。中苏航运纪念馆里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定格着那段难忘岁月。
历史的厚重,还沉淀于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中。
布尔津县现拥有上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路途中,可听见悠扬的冬不拉琴声、品尝到醇香的奶酒、看到精美的传统绣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四季风光交织成一幅生动画卷。多彩的人文瑰宝,构筑起布尔津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
曾几何时,来布尔津旅游还只是“看山水、品文化”的1.0模式;如今,这里已迈入2.0体验时代——各个景区、街区深挖资源,开发多元新项目,使旅游从简单的“打卡”观光,迭代为兼具互动性与沉浸感的深度体验。
“现在,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在禾木景区,来自北京的李颖从云霄峰缆车上下来说,“脚下是山峦叠嶂,眼前是云海翻腾,视野绝佳。山下的民宿也特别好,来一份围炉煮茶,坐看云卷云舒,这才是度假该有的样子。”
此外,这里已构建起“15分钟阅读圈”。从中俄老码头风情街上的金山书院到禾木村里的“新华书店雪都书吧”,从常态化的诗歌朗诵会到面向大众的读者见面会……上百个阅读场所,不间断开展的文化活动,让这座小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
近年来,布尔津县在产业升级、品牌打造等领域持续发力,大力开发富有创意的文旅融合业态,举办彰显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文化旅游实现量质齐升。
例如,借助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的氛围,打造书画创作、精品展览、文艺演出、惠民市集等场景,并联动灯光秀、烟花秀、无人机表演等业态,将文化艺术融入市井烟火,有效推动“阳春白雪”走向大众生活。
文化IP的赋能,为这片小城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得益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影视热度,游客慕名而来。此外,电视剧《归路》《嘘,国王在冬眠》《七夜雪》多部影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布尔津及时推出相关旅游线路,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打开社交媒体不难发现,演员甄子丹、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和尼格买提……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在布尔津停下足迹,留下赞美。
近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编写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4—2025》出版发行。《报告》提出“文旅3.0”是大势所趋。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塑造文化IP推动产业创新,用持续迭代来构建现代文旅新体系。”布尔津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武雷说。
(文/黄鸟 米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