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州人,刚游完云南昆明,忍不住想说说这4处地方的印象
作为从小泡在骑楼老街、看惯陈家祠灰塑、逛惯沙面欧陆建筑的老广州,初到昆明便被这座城市的“混搭脾气”勾住了魂——既没有广州骑楼“下商上住”的规整,也不似沙面建筑“纯西式”的刻板,反倒把老建筑、新日子、中式魂、西式骨揉得像碗过桥米线,鲜得有层次。头一站奔着翠湖边上的讲武堂旧址去,远远就看见米黄色的法式洋楼立在绿树里,圆拱形门廊、尖顶老虎窗,恍惚间还以为走到了广州的沙面。可走近一瞧,门楣上“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匾额笔力遒劲,广场上立着蔡锷、朱德的铜像,展馆里摆着当年的军服、步枪,这股子铁血气,跟沙面洋房里的咖啡馆、画廊完全是两个路子。
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楼1909年就有了,是清朝练新军时建的,法式建筑外壳里装的是“护国讨袁”的热血历史,比广州黄埔军校还早十多年。更有意思的是,现在这儿不光是纪念馆,门口的大广场还成了昆明人的“晨练宝地”——穿运动服的阿姨跳着广场舞,背画板的学生对着洋楼写生,卖烤乳扇的小摊就摆在铜像旁边,奶香味混着历史感飘过来,这场景在广州可少见。广州的历史建筑要么圈起来售票,要么改成高端会所,哪儿会让小摊随便摆?
我跟卖烤乳扇的大姐聊了两句,她说:“讲武堂就是给老百姓看的,不是摆着当花瓶的。”想来这儿的话,别赶周一,纪念馆闭馆,最好早上九点来,既可以看展览,又可以瞧昆明人的晨练日常,门票还不用花一分钱,记得多摸摸外墙的米黄色瓷砖,百年了还跟新的一样。这地方的反差,活像“法式洋楼里藏着中国魂”,越品越有意思。
我从讲武堂出来,顺着翠湖东路溜达,没走几步,一堵鹅黄色的高墙就撞进眼里——墙缝里缠着藤蔓,院墙中央立着一块黑底金字的“昆明卢氏公馆”的牌子,深褐色木框配烫金字体,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庄重,比广州东山洋房的雕花门楣更有味道。原以为只能隔着门远观,查了预约信息确认当天还有名额后推门进入,一脚踏进满是历史痕迹的老建筑里。
这房子1933年建成,主人卢汉是抗日爱国将领,也是云南起义的关键人物。外观是地道的法式风格:陡坡红瓦顶压着哥特式三角山墙,窗体线条利落,可细瞧窗棂雕花又藏着中式纹样,室内柚木护墙板还带着滇式木作的细腻。跟广州“东山少爷”洋房的精致洋气比,这儿多了股“能扛事儿”的大气——当年卢汉就是在这儿,签下了云南和平起义的文件。
馆里没做过多改造,完整保留着旧时格局:一楼用旧报纸、电报稿和实物还原1949年起义历程,当年的会议桌按原样摆放;二楼是卢汉生活展区,老壁炉上摆着他用过的钢笔,原装楼梯铜雕花被摸得发亮,推开窗就能看见翠湖波光。这种“站在历史发生地看风景”的感觉,在广州老洋房里从没体验过。
广州的东山洋房要么住人,要么改成私房菜,很少有这样“把历史摊开了给人看”的。工作人员说,修缮时连地板缝隙都没动,就是想让大家“踩着当年的路,听当年的事”。来这儿不用门票,周一闭馆别跑空,下午三四点来最好,阳光透过彩色琉璃花窗洒在展板上,连文字都有了温度。这哪是“公馆”,明明是本能走进的历史书,藏在翠湖边,装着昆明最硬的骨气。
第三站去了西山龙门,来之前听人说“不上龙门,等于没来昆明”,想着跟广州的白云山差不多,无非是爬山看景。可真到了山脚下才发现,这龙门居然是在悬崖上凿出来的,跟广州光孝寺的摩崖石刻比,简直是“硬核版”的人工奇迹。
从山脚爬上去,一路都是凿在石壁上的台阶,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个人过,手扒着石壁往下看,滇池像块蓝玉嵌在山下,连远处的昆明城都看得清清楚楚。爬到“龙门”石刻那儿,才知道这活儿从清代乾隆年间就开始凿,花了七十多年才成,工匠们在悬崖上一锤一凿,居然还凿出了石室、神龛,连石缝里都种着仙人掌,这韧劲,跟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脾气倒有几分像。
广州的白云山是缓坡,爬着轻松,西山龙门却得“手脚并用”,可站在龙门上看滇池的那一刻,觉得值了。跟卖水的大爷聊天,他说昆明人常来这儿“摸龙门”,说摸了能沾福气,我也跟着摸了摸石壁,凉丝丝的,满是岁月的痕迹。来这儿一定要穿防滑鞋,台阶陡还滑,最好早上来,下午风大,门票四十多块钱,记得带瓶水,爬山耗体力。这地方真是“悬崖上的奇迹”,既有山水的险,又有人文的巧。
最后一站去了斗南花市,来之前想,不就是个花市嘛,广州的岭南花卉市场我常去,能有啥不一样?可一进斗南的门,还是被惊着了——满地都是鲜花,红的玫瑰、黄的向日葵、紫的勿忘我,连空气中都是花香,比广州的花市热闹十倍不止,而且便宜得吓人,一把玫瑰十块钱,一大束向日葵五块钱,广州的花价起码是这儿的两倍。
更有意思的是斗南的“夜花市”,晚上七八点开始,货车直接把花拉到市场里,花农们推着小车叫卖,买花的人挑着大束大束的花往回走,跟广州的夜市卖衣服、卖小吃不一样,这儿的夜市全是花,连路灯下都摆着花桶。我跟一个卖花的阿姨聊,她说斗南的花不光卖去全国,还发往国外,“昆明的花,能香遍大半个地球”。
广州的花市多是“季节性”的,春节前后最热闹,斗南却是“天天像过年”,而且不光卖鲜花,还有多肉、盆栽,连花肥、花盆都一应俱全。来这儿最好晚上来,夜花市比白天热闹,记得别穿白衣服,容易被花汁蹭到,要是想带花回去,市场里有快递点,能直接寄回广州。这地方真是“花海里的夜市”,把昆明“春城”的名号,活脱脱写成了现实。
逛完这四个地方,我算摸清了昆明的脾气——它不像广州,把骑楼、洋房、古寺分得明明白白,反倒爱把“老的”和“新的”、“硬的”和“软的”混在一块儿:讲武堂的铁血混着烤乳扇的甜,卢汉公馆的庄重混着咖啡的香,西山龙门的险混着滇池的柔,斗南花市的闹混着花香的静。
这些地方没有广州老建筑的“规矩感”,不端着架子,就像昆明人一样,热情又实在。要是跟我一样喜欢逛“有烟火气的老地方”,别光去滇池、石林,多往老街、老建筑里钻钻,准能发现不一样的昆明——它不是一本需要“瞻仰”的历史书,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鲜得有滋味,暖得有人情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