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留时速400公里条件高铁线路将联调联试!项目总投资692.73亿元
高铁 “四电” 工程是支撑高速铁路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四大核心电气化系统工程,具体指通信工程、信号工程、电力供电工程、电气化接触网工程。这四大系统如同高铁的 “神经”“大脑”“心脏” 和 “血管”,共同构成了高铁的 “动力与控制系统”,是高铁区别于传统普速铁路的关键技术标志。高铁 “四电” 工程完成后,便可以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工作,为正式开通运营打下基础。正值2025年国庆黄金周开始,四川高铁事业发展也传来了重大进展:由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参建的成都至重庆中线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成渝中线高铁)文峰牵引变电所、简州牵引变电所相继顺利封顶,标志着成渝中线高铁“四电”工程正式进入攻坚阶段,为后续启动联调联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就是说,这条正线全长292公里、总投资692.73亿元的西南地区交通大动脉,将会如期在2027年开通运营,甚至会提前。
成渝中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核心组成部分,连接重庆与成都两大国家中心城市,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部分区段预留400公里时速条件,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线路起于重庆北站,经重庆科学城、铜梁、大足石刻,四川安岳、乐至、简州,终至成都站,全线设8座车站,其中6座为新建车站,桥隧比高达85.66%,包含缙云山隧道、井口嘉陵江特大桥等控制性工程。
据悉,成渝中线高铁设计时速虽为350公里,但却在平面线形、纵断面坡度、隧道断面、接触网张力、道岔侧向通过速度等关键指标上直接按400公里级冗余量一次成型:最小曲线半径由一般标准的7000米放宽到10000米,特殊困难段不小于8000米;全线采用1.5米断面宽体隧道,有效缓解高速运行时的气动效应;接触网悬挂系统采用28.5千牛张力,较常规350公里线路提升约20%,为CR450动车组大功率受流预留裕量。这种“基础先行、装备迭代”的思路,使中国首次掌握400公里等级高铁全套基础设施技术,填补世界空白。
线路提速最终要靠列车实现,据悉国铁集团同步推进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已完成17项新部件样机研制,样车于2024年下线并开展57项科研试验,明线单列时速453公里、隧道交会时速840公里刷新世界纪录。碳纤维复合材料、主动悬挂、永磁牵引、碳化硅变流等130多项核心专利将在成渝中线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带动原材料、零部件、系统集成、检测认证全链条升级。据测算,仅一列CR450动车组就需要碳纤维120吨、高端铜材180吨、半导体器件2万余片,直接产值3.5亿元,撬动上下游产值超过15亿元;若按远期成渝中线日开行120对、全国类似线路20条计算,CR450动车组年均市场规模可达600亿元,形成比肩C919大飞机的又一高端交通装备增长极。
400公里时速不仅缩短时间,更重塑空间。成渝中线高铁在成渝双城之间形成“公交化”走廊,高峰期可实现3分钟追踪发车,日均客流预计突破30万人次,相当于把两座超大城市缝合为同一就业市场。产业外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成都东部新区、重庆科学城、资阳临空经济区、简州新城等站点周边50平方公里范围内,2025年上半年已签约先进制造项目87个,总投资2148亿元,预计带动就业35万人。据相关模型测算显示,成渝中线开通后5年内,双城经济圈GDP年均增速将因“时空压缩”额外提高,到2030年可新增经济总量1.2万亿元。(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