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与远方”到“打卡任务”:为什么旅游越来越没意思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攒了三个月假期,飞了三千公里到网红景点,挤在人堆里拍张打卡照。
发完朋友圈后,却突然怅然若失——这趟旅行,好像没想象中那么快乐?
曾几何时,旅游是“诗与远方”的代名词。我们背着相机追日出,蹲在海边等星空,为了尝一口地道小吃,排两小时队也甘之如饴。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逛景点变成“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住酒店担心卫生问题,吃美食怕踩雷,连发朋友圈都要反复修图,生怕显得“不够精致”。
旅游,怎么就从“治愈良方”变成了“任务打卡”?变得越来越没意思了呢?
一、感官过载:我们的快乐阈值,早被“过度刺激”拉高了神经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人对快乐的感知,遵循“边际递减效应”。就像吃第一口蛋糕最甜,吃到第十口只剩腻味——当我们的大脑反复接收相似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会越来越少。
旅游本是最典型的“多巴胺触发器”:新环境、新风景、新体验,每样都在刺激大脑分泌快乐激素。但现在的旅游,正在变成“刺激轰炸”。
案例1:网红景点的“标准化快乐套餐”
云南大理的双廊古镇,十年前还是“苍山洱海间的白族渔村”,如今却被网友吐槽“像条义乌小商品街”。
街道两侧全是卖鲜花饼、银饰、扎染围巾的店铺,连咖啡馆的装修风格都千篇一律:原木桌椅、ins风绿植、墙上挂着“岁月静好”的书法。游客刚拍两张照,转头就在隔壁店看到同款摆件。
这种“标准化复制”背后,是旅游产业的“效率至上”逻辑。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2年调研显示,全国78%的5A级景区周边存在“同质化商业圈”,从东北雪乡到海南三亚,从江南古镇到西北大漠,卖的纪念品、吃的特色菜高度雷同。
当我们的大脑预知“下一个景点和上一个差不多”,新鲜感就会提前透支。
案例2:“打卡式旅游”的神经陷阱
社交媒体加剧了这种刺激过载。小红书上“三天打卡二十个景点”的攻略,抖音里“一小时看完所有网红地标”的视频,都在暗示我们:“旅游=快速收集照片”。
有研究表明发现,当我们为了“完成任务”而旅游时,大脑会进入“扫描模式”——像用手机拍照一样“记录”风景,而非用心感受。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分别以“自由探索”和“打卡任务”两种模式游览同一座博物馆。
结果显示,“打卡组”的多巴胺分泌峰值比“探索组”低42%,结束后回忆细节的准确率也低37%。当我们把旅游变成“收集勋章”,大脑反而关闭了深度体验的开关。
二、社交比较:朋友圈里的“完美旅行”,正在偷走你的快乐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刷到朋友发的“冰岛极光九宫格”,再看自己刚拍的“景区人挤人”,突然觉得这趟旅行“白来了”。
这不是矫情,而是心理学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在作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理论指出:人天生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我价值,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完美生活”,会不自觉贬低自己的体验。
数据1:社交媒体让“比较”变成日常
中国社科院2023年《社交媒体与幸福感报告》显示,每天刷社交媒体超过2小时的游客,旅行满意度比少刷的人低29%。
更扎心的是:76%的人会在旅行中刻意拍摄“适合发朋友圈”的内容,而非单纯记录当下。 我们不再专注于“我看到了什么”,而是纠结“别人会怎么看待我看到的”。
案例:滤镜下的“虚假旅行”日本京都的哲学之道,本是一条遍植樱花与枫树的小径,静谧得能听见落叶声。但近年去的中国游客中,不少人抱怨“不如照片好看”。
问题不在风景,而在“滤镜”——博主们会选清晨人最少的时候拍,后期调亮光线、加柔焦效果;游客实地游览时,可能遇到正午暴晒、游客摩肩接踵,自然觉得“落差大”。
这种“现实与想象的割裂”,本质是我们在用别人的“高光片段”丈量自己的生活。就像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肖恩·埃科尔说的:“当你总在比较,快乐就成了别人的点赞数。”
三、商业化侵蚀:当旅游变成“服务流水线”,体验感自然打折十年前的导游,会跟你讲“这个牌坊上的砖雕讲的是二十四孝故事”;现在的导游,可能更擅长喊“前面有个购物店,买够五千块送特产”。
旅游的“变味”,根源在于过度商业化对“体验内核”的消解。当我们把旅行当成“花钱买服务”,而服务又陷入标准化、套路化,快乐自然难以生长。
[*]案例:古镇的“文化空心化”江南某千年古镇,曾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烟雨江南”。如今却被吐槽“除了卖袜子,没什么文化”。
当地为了创收,把老房子改造成“汉服体验馆”“剧本杀场馆”,却拆掉了承载历史的祠堂;把船娘培训成“带货主播”,却没人再唱原汁原味的吴歌。游客花着高价,买到的却是“千镇一面”的商业表演。
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被旅游人类学家批评为“去地方化”。
云南大学对全国30个古镇的调研显示,商业化程度越高的景区,游客对“在地文化”的感知度越低——人们记住了“这里能买便宜玉”,却记不住“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数据:游客为“体验”付费的意愿在下降世界旅游组织(UNWTO)2022年报告显示,中国游客的支出结构已从“门票+购物”为主,转向“深度体验”需求上升。
但矛盾的是,市场上能提供高质量体验的产品太少。63%的游客表示“愿意为独特的文化活动多花钱”,但只有18%的景区能真正满足这一需求。当“体验”变成稀缺品,旅游自然显得“没意思”。
四、需求升级:我们从“看世界”,变成了“找自己”更深层的改变,藏在我们对旅游的期待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早就预言:当基本需求被满足,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以前的旅游,可能是“工作太累,出去放松一下”;现在的旅游,更像“我想弄清楚我是谁,我和世界有什么联结”。这种需求的变化,让“打卡式旅游”失去了吸引力。
案例:“慢旅行”正在兴起95后女孩小夏,去年放弃了“欧洲十国游”,选择在大理住了一个月。她跟着当地阿婆学扎染,跟着茶农上山采茶,甚至帮民宿老板照顾了一阵子流浪狗。
在谈到这次旅游的感受时,小夏如是说道:“以前觉得旅游要去很多地方,现在发现,和一个地方产生联结,比拍一百张照片更开心。”
这种转变有数据支撑。马蜂窝《2023旅行趋势报告》显示,“深度体验”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217%,“小众目的地”“文化研学”“在地生活”成为关键词。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我去过”,而是追求“我理解了”。
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呢,研究认为:这是自我实现带来的持久快乐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成长”和“联结”的快乐,比“刺激”和“炫耀”更持久。
当我们通过旅行学习新技能(比如学做手作)、建立新关系(比如和当地人交朋友)、理解新文化(比如解读方言里的历史),大脑会分泌催产素(“信任激素”)和血清素(“稳定情绪激素”),这种快乐比多巴胺更绵长。
结语:旅游没意思,是我们和它的关系变了旅游从来没“没意思”,是我们对它的期待,从“看风景”变成了“找自己”;是景区从“讲文化”变成了“卖商品”;是我们用别人的朋友圈,定义了自己的快乐。
所以下次再出发时,不妨慢一点:关掉相机,认真听一段导游讲的老故事;离开网红街,钻进巷子里找家开了三十年的老店;别急着打卡,试着和当地人说句“你好”。
毕竟,最好的风景,从来不在镜头里,而在你和世界真正相遇的那一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