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研学: 秘境探寻 旅游新宠
平塘县安家洞天坑景观(平塘县委宣传部提供)
贵州的研学旅行近几年持续火热。贵州最具有吸引力的研学旅行资源分别是科技、非遗、自然。这当中,洞穴研学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们的喜爱,成为贵州研学的品牌之一。
被誉为喀斯特地貌王国的贵州省,在洞穴研学方面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绵延的群山里藏着广阔的“地下世界”,是学生们天然认识神奇地球地貌的课堂。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中,不仅能够了解到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自然生态等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大厅(王波·摄)
在“天眼”平塘“观天测地”
借助“天眼”射电望远镜的知名度,平塘县打造了观天测地研学之旅,一到暑假,平塘县的塘泥村的“天硐”便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探索地质的奥秘。
塘泥村天硐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口朝南,洞内石幔、石花、云盆比比皆是,形态各异,异常壮观。刘盛鑫是天硐的探洞的教练,之前他是一名探洞爱好者,而如今他凭借丰富的探洞经验被聘为塘泥村“金牌导游”。
“在我们整个洞穴探险当中,我们会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到他平时所到达不了的地方,让他去感受石钟乳的形成和整个洞穴里面所有的沉积物景观,同时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贵州喀斯特地貌下我们能感受到的不同的沉积物的类型。”刘盛鑫说。
通过研学探洞,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利用SRT单绳技术,在一根绳上实现自如上下的方法,是洞穴探险必须掌握的内容,是一项救援型生存技能,提高探险者极端紧急状况时的应对处理能力,更能学习实践操作攀岩理论知识。
沿着绳子顺利到达洞穴底部或顶部,研学者的相互协作能力、身心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还能亲眼看到洞穴中蕴藏着的地球的许多秘密,包含地质、水文、考古、生物、化学等书本难以见到的物种,真正为研学者从事复杂学科研究铺设道路。
小学生在绥阳县双河洞参观学习(乔啟明·摄)
在“中国溶洞之王”触摸地球的成长
享有“中国溶洞之王”美誉的织金洞吸引了无数游人,这里除了传统的旅游客群,研学的团队也是络绎不绝。织金洞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积物类别的40多种堆积形态,将时间的沉淀与岁月的冲刷展露无遗。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以来,织金洞以独特的美学、科学价值蜚声海内外。作家冯牧游览后曾这样赞誉:“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学生们穿着统一校服,在讲解员引导下,走进这座天然地质博物馆。洞内倒垂或竖立的钟乳石形态各异,雄奇壮观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沿着洞内的石阶徒步前行,穿过巨大的石厅,看天然形成的“霸王盔”,还有犹如象牙雕刻的“玲珑塔”……
“织金洞同人的成长过程一样,它的形成发展也经历了幼年、少年、青年、壮年等不同的时期。”研学讲解员带领着孩子们一边走一边介绍道“那边你们可以看到有倒垂的钟乳石正在滴水,下面已经形成了石笋,两边都在以肉眼看不到的速度生长,再经过上千年上万年的时间,它们就会形成旁边那样的钟乳石柱。”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时不时提出疑问,讲解员进行耐心解答。
“在这里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么大的织金洞竟然还在不断生长”“原来溶洞是这样形成的”……通过穿梭在溶洞中沉浸式学习,孩子们纷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织金洞已列入“贵州省首批十大研学旅行基地”名录,同时还是“毕节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未来,他们将探索开设更加丰富的研学教育课程,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力度,吸纳更多学生到此开展研学活动。
学生在绥阳县双河洞内参观学习(乔啟明·摄 影像贵州)
在“亚洲第一长洞”探索求知
织金洞往北,遵义市的绥阳县有着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洞,纵深千米的地层内,超过409.9公里的巨长洞穴绵亘蜿蜒。这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白云岩洞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青石洞穴,很多与世隔绝的洞穴生物。这里如同一个“行走的课堂”,接纳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对于洞穴知识的探索。
“大家要明白溶洞的诞生,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流动的水,第二个是碳酸钙盐。”洞中,围在讲解员旁边的学生顺着手电筒的光望去,发现大厅之上有无数晶体熠熠闪烁,如点点繁星、灿灿银河,眼中迸发出求知的渴望。
地质科普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利用厚纸板协作制作起了“黔北民居”。“在民居创造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黔北民居文化,动手创造心中梦想的家园,还能激发孩子对黔北文化的深入了解,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十二背后旅游区新业态事业部经理江伟说。
近年来,依托于洞穴、森林、山地、河流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河洞景区大力发展“旅游+研学”“旅游+体育”等特色项目,在研学的课程设置中,针对不同年龄段景区设定了不同的主题,打造了一系列丰富、独特、趣味的研学项目。独具特色的“体旅研学线路”以及标准化、品牌化、多元化的研学旅游课程设计,让双河洞景区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和旅行团研学旅行的首选。
随着贵州旅游热度的提高,以及研学经验的增长,加上省内对研学的重视,研学设施和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增加,相信贵州洞穴研学将会迎来更好发展。
来源《贵州文旅》
文/孙晋楠
编辑 刘霜
二审 张芬
三审 赵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