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事专家:北约如果与中俄发生冲突,将在10年内被去军事化
2025年1月1日,社交媒体平台X上,一位名叫威廉·施莱佛的美国军事专家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预测。他说:“如果北约与中俄爆发常规战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北约将耗尽其弹药库存,损失大量军舰与战机,并在接下来的10年内彻底被‘去军事化’。”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西方军事和政治圈子里引发了轩然大波。北约,这个由32个国家组成、号称全球最强大军事集团的联盟,真的撑不过一个月?施莱佛又是从哪些细节中得出了如此惊人的结论?
2024年8月27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最早转发了施莱佛的一篇长帖。他在文中详细分析了北约与中俄之间在导弹储备、海空力量、工业产能等方面的差距,并指出,北约根本没准备好打一场高强度的全面战争。
弹药短缺,是他提出危机的起点。以美国为例,年产“战斧”巡航导弹不足500枚,而中国同类导弹年产已超过2000枚。一旦爆发战争,导弹打光只需几周,补充却得两年甚至更久。
乌克兰战场已经暴露了北约的弹药短板。2024年冬天,乌军使用的“爱国者”系统在一个月内就耗掉了其库存的15%。法国、德国也公开承认,他们的弹药储备只能支撑几天的战斗。
中国和俄罗斯却在加快军工生产。2025年,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产能比2020年增长了三倍,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每周可产48枚,这种节奏,北约根本比不了。
除了弹药,海军力量的对比也不容乐观。美国虽有11艘航母,但真正能随时作战的只有5艘。而中国的反舰导弹已覆盖西太平洋,美军航母被迫在2000公里外活动,作战半径大幅下降。
2025年环太军演中,美军“卡尔·文森”号就因为担心中国导弹,压根不敢靠近第一岛链。施莱佛指出,这种“退避三舍”的战术,其实就是被动防御,毫无战略主动。
空中力量也一样吃紧。美军的F-35数量虽多,但维护困难、出勤率低;而中国的歼-20、歼-35和无人机部队,不仅数量上升更快,战术灵活性也更强。
2025年中国航空展上,展示的六代机概念模型震惊美方,连五角大楼都公开承认“感到压力很大”。俄罗斯苏-57也不断升级,配合S-400系统,让北约的空中优势岌岌可危。
施莱佛特别强调中国的无人作战体系。“攻击-11”、“彩虹-7”等高空无人机已经形成作战编队,成本低、效率高,甚至能承担航母舰载机的任务,是未来空战的关键。
相比之下,北约的工业能力才是真正的致命短板。施莱佛指出,现代战争打的不是武器,而是制造这些武器的能力。美国军工厂年产F-35不过百架,真要打仗,一天光几架,很快就见底。
欧洲更惨,德国莱茵金属坦克月产12辆,法国Nexter炮弹日产不到2000发,连乌克兰的补给都吃力,何况面对中国或俄罗斯这样的对手。他还提到稀土和原材料问题。北约武器所需的12种关键材料,有7种主要依赖中国供应,一旦中方断供,整个武器链条都得停工。
2024年美国国防工业报告指出,F-35使用的永磁体有92%来自中国。而中国早已建成地下导弹工厂,工厂隐蔽、生产高效,让西方情报部门根本摸不着头脑。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俄联合演习的变化。2025年“北部联合-2025”军演中,中俄首次实现从卫星预警到火力打击的完整链条协同,让北约看到什么叫“体系作战”。
中国的天链卫星加上俄罗斯的图-160轰炸机和“格洛纳斯”导航系统,让联合打击变得高效致命。北约航母一旦进入中国东海,将同时面对来自空中、海上和水下的三重打击。
施莱佛还揭示了北约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成员国虽多,但协调困难,各国军队标准不统一,一旦开战,指挥混乱、资源调度慢,极易被对手各个击破。
他特别提到土耳其和希腊之间的长期矛盾,这类内部裂痕,在战时可能直接导致战线崩塌。德国、意大利等国民众也不愿意为战争多掏军费,军费拉不上去,战斗力怎能维持?
从1999年到2023年,北约不断东扩,芬兰、瑞典都加入了联盟。这种持续逼近俄罗斯边境的行为,直接诱发了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和2022年俄乌冲突。
施莱佛认为,这种战略扩张其实是自掘坟墓。北约边界越扩越长,防线却越来越薄,一旦冲突扩散,根本防不住。北极航线被俄罗斯控制,美国至少落后十年。
2024年,五角大楼承认弹药库存不足,美军在红海对胡塞武装的防空作战,弹药成本超过10亿美元,而敌人只是个小武装。施莱佛讽刺说,美国打个胡塞都吃力,还想同时对付中俄?这不是幻想是什么?红海作战消耗了135枚“战斧”、155枚“标准”导弹,几乎是库存的三分之一。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才储备问题。美国航母飞行员每年培训有限,一旦损失几十人,短期根本补不回来。欧洲军队更是精干编制,伤亡一多,直接瘫痪。
兰德公司2025年的模拟推演也支持施莱佛的判断。一旦北约在东欧和亚太两线作战,将在首年损失12艘驱逐舰、8艘潜艇和230架战机,重建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和1.2万亿美元的预算。
中国通过军民融合,建立了全国战备物资网络,关键装备的预置率达85%。俄罗斯也完成了“北风之神”潜艇的核弹头换装,战略威慑能力全面升级。
施莱佛一再强调,北约不是输在武器不够先进,而是输在后勤和工业能力上。战争比的不是谁装备贵,而是谁能持续造出来。美国十年前就开始去工业化,想补回来,已经难了。
文章发布后,美国国防部开始试图调整战略,推出“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试图用小型舰艇分散部署,减少一次性被摧毁的风险,但这远远不够。
2025年7月,施莱佛再度发文,直言美国十年内都不具备与中俄开战的能力,后勤、人才、工业、资金,全线吃紧。他的帖子在美军内部引发激烈争论,有人称他是危言耸听,也有人说他道破天机。
他自己则说:我不是在唱衰北约,我只是说实话。如今,北约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表面上看,军力强大、成员众多,但背后的隐患层层叠叠。施莱佛的警告,或许正是一记提前响起的警钟。
短短一个月,或许并不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但当弹药耗尽、舰机被毁、军工停摆、人才流失,北约还能靠什么撑下去?一场关于战争准备的较量,其实早已在和平时期悄然展开。
施莱佛的预测虽然争议不断,但他的分析建立在真实数据和战场经验上。北约是否真会在10年内军事崩溃,还需时间验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面对中俄这样高度整合、高速发展的对手时,北约的底牌,正在一张张被揭开。
信息来源:
[1]阎学通:军事冲突呈现长期化趋势,核扩散危机加剧 京报网
[2]俄防长:未来10年必须准备好与北约的战争 观察者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