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摸历史,心声聆听城事,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无障碍体验日活动温暖落幕
●新闻背景
每年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又称“白手杖节”。该节日始于1984年,由世界盲人联盟设立,旨在唤起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2025年10月14日,在第42个国际盲人节即将到来之际,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特别策划并举办“指尖触摸历史 心声聆听城事”无障碍体验日活动,邀请来自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近30名视障学生、10名听障学生走进博物馆,以独特的方式“聆听”历史,“触摸”文明,共赴一场跨越感官的文化之约。
触摸历史
视障学生开启“可感知”的时光之旅
对许多视障学生而言,触摸是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博物馆特别为他们打造了一段以听觉与触觉为核心的文明探索之旅。
“现在同学们触摸到的是测量太阳、月亮、行星精确位置的天文观测器‘浑仪’,是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的……”在“古都对话”展厅,视障学生张涛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将双手轻轻放在文物复制品上,从纹路到弧度,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古人真是有智慧,设计出这么精密的仪器。”他轻声说道。
从一楼“新民更新”展区启程,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讲解员王乐嘉拉着队首视障学生的手一边耐心引导,一边讲述着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与焕新升级。从“生态廊道”中的阵阵鸟鸣,再到“非遗展厅”中马头琴的琴弦振动、中药匣里飘出的药材气息——视障学生们通过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对长春历史文化的立体感知。有学生俯身靠近药匣仔细辨别气味,神情专注。
“以往这类展品多数仅限观看,能亲手触摸是非常难得的体验。”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辅导员程爱琪表示,“博物馆周到的无障碍服务,真正让我们的学生平等融入了文化活动。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学生了解长春、热爱长春,未来留在这座城市贡献力量。”
聆听城市
听障学生徜徉“可互动”的视觉盛宴
听障学生组的参观则侧重于视觉的震撼与互动的趣味。在手语讲解员的同步翻译下,历史的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在“长春故事”展厅,同学们通过图文资料和手语讲解,清晰地了解了长春的成长轨迹。随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涌入充满科技感的“长春时间”展厅。在这里,智能互动设备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得力助手。通过多媒体设备,同学们翻阅了“‘两横三纵’立交桥”“长春西站”以及“长春‘南大门’的变迁”等资料;操作“吉林一号”卫星互动装置,他们领略了高科技探测宇宙的奥秘;在DIY生日报区域,大家排队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手工体验区,听障学生亲手尝试剪纸与拓印等非遗项目。一张张彩纸在他们手中变幻出精美的剪纸图案,一次次拓印留下承载时光的印记,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
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步入尾声,许多学生意犹未尽,互相展示着自己的手工作品,用手语或语言热烈交流着参观感受。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生张涛分享道:“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真实地了解文物和历史,触摸到的每一件物品,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觉得和历史离得那么近。也因此对长春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有了更明晰的认识,作为正在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将持续传承和铭记历史,向大众展示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风采,以及长春大学残疾大学生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一位听障学生也通过手语老师表示,互动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希望未来还能参与更多类似活动。
有爱无“碍”
让文化拥抱每一个人
“我们希望博物馆真正成为一座没有壁垒的文化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走近历史、感知文明。”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赫倩雯表示。为此,馆内针对视障与听障学生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了两条沉浸式参观路线,从无障碍通道、盲文标识到手语翻译、语音导览,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特殊群体的细致关照。
本次无障碍体验日活动的成功举办,是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实践。馆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坚信,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任何障碍。未来,我馆将继续深化无障碍服务建设,设计更多元、更包容的公共教育活动,努力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平等、便捷地享受文化资源,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座‘没有边界、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
在这场跨越感官的旅程中,历史不再静默,文明不再遥远。指尖所触、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皆成为文化平等传递的媒介——有爱,则无“碍”。
来源:长春晚报融媒体实习记者 闫宇培 文/图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