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被分走千万财产,也要离婚娶新欢的马琳,如今过得怎样?
前言他是手握18个世界冠军的乒坛传奇,却因一场轰动全国的离婚案,将自己推上风口浪尖。2011年,马琳宁愿付出自己的千万财产,也要摆脱旧爱迎娶新欢,这桩“天价分手”的消息刚传出就轰动一时。
如今多年过去,付出巨大代价的他现在怎样了?这笔昂贵的“分手费”,能否换来他期待的幸福?
编辑:汤圆
一套别墅引发的战争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离婚风波,其核心争议点,简单粗暴——钱。更具体地说,是一套位于北京的别墅。
这栋房产的来历相当特殊,它并非夫妻二人共同购置的商品房,而是马琳在奥运夺冠后,地方政府给予的功勋奖励。
在马琳看来这栋别墅的每一块砖,都渗透着自己日复一日的汗水,他认为这是他个人拼搏的象征,是靠着无数次挥拍换来的荣誉勋章。
他的立场很明确:这些财产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对方要价太高,然而法律的逻辑是冰冷的,它不追溯资产背后的情感价值。
法庭的焦点只有一个:这套别墅的产权登记,发生于婚姻存续期间,因此无论其来源多么光荣,它在法律上都被清晰地界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这场拉锯战中,家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发生了激烈碰撞,马琳的母亲甚至曾试图以“两人并未举办婚礼”为由,来否定这段婚姻的完整性。
这种朴素的家庭认知,在庄严的法律条文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最终的判决是法律原则战胜个人情感认知的直接体现。
马琳最终将这套当时市价约800万的别墅以及另外500万元现金,分割给了前妻张宁益,这笔上千万的“分手费”,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也为这场关于“贡献奖励”与“共同财产”的价值体系冲突,画上了一个残酷的句号,离婚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女演员张宁益,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据传她远赴海外,重新组建了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国手成了丈夫财产分割只是表象,婚姻破裂的真正根源,在于角色期望的严重错位,马琳的身份首先是“国家队队员”,然后才是“丈夫”。
他的生活被封闭训练、为国争光的目标牢牢捆绑,这与张宁益所期待的婚姻生活,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张宁益需要的是时刻的呵护与关爱,是一个能随时陪伴在侧的丈夫,而马琳常年在外集训和比赛,聚少离多是家常便饭。
他的世界里,有王励勤、王皓这样的同代强手在虎视眈眈,有马龙、许昕这些后辈在奋起直追,竞争压力巨大。
他能做到的是把赛场上的负面情绪留在门外,但实在无力提供更多的浪漫和惊喜,据称为了保持专注,他在大型比赛前甚至会“人间蒸发”,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这种生活模式,对于一个圈外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忍受的,其实,这种职业对个人情感的支配性,早已在他的人生中埋下伏笔。
早年他曾与同为乒乓球队员的白杨有过一段恋情,但当时队内有严格规定不允许谈恋爱,两人的情感矛盾一度导致马琳的成绩出现起伏。
在领导多次谈话无果后,组织做出了决定:将白杨退回省队,随着白杨的离开,这段恋情也无疾而终,这段经历,就像一个预言,揭示了在他的世界里,“集体荣誉”永远优先于“个人情感”。
当后来的离婚事件升级为公众热点,甚至开始波及国家队的形象时,“组织”再次介入了,队里找马琳谈话,要求他必须妥善处理好个人私事,避免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这再一次强化了一个冰冷的现实:他的“国家队员”身份,始终优先于“丈夫”的身份。
换个赛道重新开始在与张宁益的离婚官司尚未尘埃落定时,2011年,马琳被媒体拍到与一位名叫张雅晴的女孩在一起,在他人生的最低谷,这位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女性给了他最需要的支持和陪伴。
这段感情之所以能开花结果,并不仅仅是“换了个对的人”那么简单,张雅晴曾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她对马琳的职业有着天然的、深刻的理解和包容。
她明白什么是封闭训练,懂得大赛前的压力,也清楚运动员无法顾家的常态,更重要的是,马琳自身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2013年在与张雅晴的婚礼上,马琳当众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退役,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将告别那个高压、封闭、身不由己的运动员生活。
年龄的增长、伤病的困扰,以及为年轻队员让路的考虑,都促使他做出了这个选择,退役后他转型成为国家队教练,先后在广东队、国家男队和女队执教。
他培养出了刘诗雯、陈梦、王曼昱、孙颖莎等新一代的世界冠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乒乓事业。
尽管有球迷调侃他在场边指导时“存在感不强”,甚至戏称他是“帮忙拧瓶盖的”,但这份幕后工作,却让他拥有了更多可自主支配的时间,他终于可以回归家庭扮演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角色。
从台前转向幕后,从跨界联姻到体坛内部结合,马琳从根本上解决了第一段婚姻中的核心矛盾。
他与张雅晴育有一个孩子,家庭生活稳定而幸福,这标志着他终于成功找到了赛场之外的人生平衡点。
结语马琳的婚姻风波,可以说是中国那一代精英运动员个人生活困境的一个缩影,它超越了简单的爱恨情仇,深刻反映了旧式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与现代婚姻家庭观念之间的张力与碰撞。
最终马琳通过职业生涯的转换和寻得知音伴侣,完成了从“赛场上的世界冠军”到“生活中的家庭舵手”这一艰难的身份和解。
他的故事或许提供了一个范本:对于那些将整个青春奉献给国家的顶尖运动员而言,个人幸福的实现,往往需要与职业生涯的调整同步进行,找到那个能与自己特殊人生轨迹同频共振的伴侣与生活方式。
信息来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