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6 00:49

30元到3000元,iPhone 17 Pro配件怎么选?编辑们的真实采购单曝光

花一万块买了iPhone 15 Pro,结果发现不买配件连ProRes视频都拍不了几分钟,这事儿就挺魔幻的。
一堆博主天天喊着手机变身生产力,可现实是,大部分人的“生产力”都卡在了买壳还是买充电器这一步。

别再信那些官方宣传了,真想让这手机物有所值,得靠配件把它的“Pro”属性给逼出来。
拍视频这事,苹果只管画饼,不管喂饭。
ProRes格式一张嘴,4K 60帧每分钟就要吞掉12GB,机身那点存储就是个笑话。

原文提雷克沙ES5,思路没错,但现在更狠的是三星T9和闪迪PRO-BLADE这帮家伙。
闪迪那个模块化设计,直接把硬盘变成了可以换的“弹匣”,拍满一根抽出来就换,对专业团队来说,这效率比磁吸高多了。
而且,只靠一个磁吸硬盘,手持拍摄时线还是晃来晃去,接口早晚得松。
真正干活的人,早就上了SmallRig或者Tilta的手机兔笼。

把手机、硬盘、麦克风(Rode Wireless Go那种)全锁在笼子上,这才叫工作站。
硬盘吸得再稳,也解决不了你没地方装麦克风和补光灯的尴尬。
手机壳也别只盯着防摔。

MOFT是不错,但用过芳纶纤维壳(比如Pitaka)就回不去了。
那玩意儿薄得跟张纸一样,手感温润,强度还巨高,关键是它能给Action Button配个独立的金属按键。
苹果辛辛苦苦做的功能,被一堆手机壳的开孔设计搞得跟按棉花一样,这找谁说理去?
至于苹果自己那个FineWoven,发布几个月就被骂到下架,简直是耻辱柱级别的产品,谁买谁是大冤种。

充电也是,别光看瓦数。
Belkin的Qi2是不错,但Anker的MagGo系列更懂用户。
它不仅用氮化镓技术把充电头做小,还搞出各种充电宝+支架的合体形态,在咖啡馆边充电边刷剧,体验直接拉满。

Qi2标准开放后,意味着安卓也能用上15W磁吸无线充,苹果的MagSafe认证费算是收不到智商税了。
说白了,配件的本质是“补短板”。
iPhone拍照手感差,就买个ShiftCam的摄影手柄;接口不够用,就上扩展坞;嫌它太滑,就用芳纶壳。
别再按着官方的购物清单去配货了,那不是让你用得爽,是让你花钱爽。
先想想你用手机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再花钱去解决它,这才是成年人的消费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0元到3000元,iPhone 17 Pro配件怎么选?编辑们的真实采购单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