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6 00:49

睡得多的人,老得越快?提醒:过了72岁,晚上睡觉牢记住5件事


有些人一退休,最先盼的就是能睡个够。早上没闹钟,晚上没压力,一觉睡到自然醒,感觉像是把几十年欠下的觉都补了回来。听起来很美,身体真这么想吗?不一定。

人的睡眠模式,从来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超过72岁,睡得太多,可能反而在加速衰老。不是危言耸听,是身体本身的运行节奏跟睡眠之间的一个“进化错位”。
在过去几十万年里,人类的祖先从没享受过“无限睡眠”的生活。他们要躲避猛兽、要时刻警觉、要抢占资源。
长时间睡眠,在那个时代等于暴露在危险之中。所以我们的身体其实早就习惯了一种偏短、偏浅的睡眠方式。到了现代,环境安全了,可身体的“固件”没更新。
长时间睡眠,尤其是超过九小时以上,很可能会扰乱这个原始设定。研究发现,那些老年人如果习惯长时间卧床,反而会出现脑功能下降、情绪低落、心血管问题风险比别人更高。

睡眠并不是越深越长越好。尤其是过了72岁,大脑的代谢速度会变慢,褪黑素分泌减少,真正的深度睡眠其实是更碎片化的。如果还强行“睡满八小时”,身体反而容易陷入一种不自然的抑制状态。
像有些人早上醒来其实已经精神不错了,但只是因为“觉得应该再睡会儿”,硬撑着继续躺,结果醒来后头更晕、整天没精神。这种情况不少见。身体想醒,其实是个信号,别忽略。
糖代谢也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持续长时间卧床,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甚至加快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不是吃得多才长胖,有时候,睡得太多也会让脂肪囤积。
再说一个冷门但关键的点:脑脊液流动。人在睡觉时,大脑会通过脑脊液把白天的代谢废物清理掉。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但如果睡眠结构被打乱,比如浅睡多、深睡少,就会导致清除效率变差。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和这个机制有关。
72岁之后,睡眠结构自然变化,本就容易碎。如果再人为拉长睡眠时间,反而可能打乱本就脆弱的节律。睡得多,不代表睡得好。别被“黄金八小时”这样的标准困住,真正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关键。
睡前做的那些事,也大有讲究。不是说要做多少复杂的准备,而是有些小动作、小习惯,可能正在影响你的睡眠质量,甚至影响你的衰老速度。
第一件事,晚饭别太晚。这个很多人知道,但忽略了一个细节:晚饭时间和入睡时间之间,最好间隔不低于3小时。夜间消化负担太重,会打乱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影响深度睡眠。很多人夜里频繁醒来,其实和晚饭吃太晚有关。

第二件事,别在床上看手机。不是因为蓝光的问题,而是信息刺激会让大脑保持兴奋。尤其是短视频、聊天记录、新闻推送,这些碎片化内容会让大脑误判“现在还不能休息”。入睡时间一拖再拖,睡眠质量自然下降。
第三件事,主动拉低灯光亮度。不是关灯那一刻,而是睡前一小时就开始调暗。这个动作会唤醒身体的生物钟记忆,帮助褪黑素分泌。很多老年人睡不着,其实不是缺觉,而是身体没收到“该睡觉”的信号。
第四件事,避免“过度安静”的环境。有些人特别追求绝对静音,结果反而更容易被一点小声响惊醒。可以考虑放点轻柔的白噪音,像风声、水声、虫鸣,能帮助大脑进入稳定的睡眠节律。过度安静,其实也是一种刺激。

第五件事,别把睡觉当任务。有些人一上床就开始焦虑,觉得“今晚必须得睡好”,结果越想睡越睡不着。其实只要躺着闭眼休息,大脑也能获得一部分放松效果。睡不着时顺其自然,反而容易更快入睡。
睡眠这事,越老越要“顺着身体来”。别再拿年轻时候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老年期的睡眠需要,本来就和中青年不一样。研究发现,超过72岁的人,每晚睡6到7小时,反而比那些睡8小时以上的人认知功能更稳定、情绪更积极。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就是午睡。很多老人习惯午饭后小憩,但一定要控制在30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夜间睡眠会被稀释。白天睡太久,晚上容易清醒,形成恶性循环。

睡眠和衰老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睡不好,会加速衰老;衰老本身,也在改变睡眠结构。这个过程是缓慢但持续的,想维持好的生活状态,就要从对睡眠的重新理解开始。
其实人的一生,真正高质量的深度睡眠是有限的。年轻时多是自然深睡,到中年开始断裂,老年时变得零碎。这个趋势无法逆转,但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去优化。
比如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不是说每天几点睡、几点起,而是入睡和起床时间要保持稳定。身体会根据这个节奏调节激素分泌,稳定的节律,是维持健康的底层逻辑。
还有一点不常被提到的,就是光照。白天要尽量多接触自然光,哪怕是阴天。日光刺激会让大脑形成清晰的昼夜分界,也会促进夜间褪黑素的释放。很多人睡不好,不是因为灯光太强,而是白天光照不足。

再提一个冷门但有效的小建议:晚上尽量不要洗太热的澡。很多人洗完热水澡后反而更难入睡,是因为体温升高后,身体需要时间降温才能进入睡眠状态。可以尝试用温水或提前一小时洗澡,让身体有时间冷却。
睡眠这事,不能靠“补”。很多人觉得前一天没睡好,第二天多睡一会儿就能补回来。其实身体对深度睡眠的补偿能力是有限的,错过的黄金睡眠期,是追不回来的。
真正的“养生觉”,从来不是睡得多,而是睡得合适。尤其是到了72岁之后,别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要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更敏感、更信任。
到这个年龄,最该做的事,是把睡眠从“任务”变成“享受”。不强求、不焦虑、不拖延,顺着生物节律,调整作息习惯,反而能让身体更轻盈、大脑更清明。

有时候,真正让人老得快的,不是时间,而是对时间的误解。别把自己困在“应该睡多久”的框架里,每晚醒来时精神饱满,就是对身体最好的交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编著.《老年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第301-305页.
2.《中国睡眠研究会学术期刊》.2021年第5期,《老年人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作者:刘海燕,张慧玲,DOI:
10.3969/j.issn.1006-1234.2021.05.004.
3.《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第8期,《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特征及干预策略》,作者:王志强,赵倩,CNKI编号:ZL202208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睡得多的人,老得越快?提醒:过了72岁,晚上睡觉牢记住5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