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6 01:03

刚得诺奖的成果被做成芯片:30年前曾被评委嫌弃称“无用”的材料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你能想象吗?今年刚拿诺贝尔化学奖的材料,才过了几个月就被做成芯片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叫金属有机框架的材料,30 年前刚被提出来时,还被不少评委嫌弃 “只有理论价值,根本用不上”。
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可能改写计算技术未来的关键角色,这中间到底藏着怎样的反转故事?这种 “逆袭” 的材料,又能给我们的科技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科学圈里,能把理论快速变成实用技术的案例不算多,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简称 MOF)绝对算一个。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刚把荣誉颁给它,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就交出了新成果 —— 用这种曾被吐槽 “理论有余、应用不足” 的材料,做出了带记忆功能的流体芯片。
别小看这一步突破,它不光帮 MOF 材料彻底洗刷了 “无用” 的标签,更可能让我们熟悉的计算技术迎来大变革,以后电脑可能不再靠电子干活,而是像人体神经那样用离子流来处理信息。

这款新芯片的核心是研究团队开发的 h-MOFNT 纳米流体晶体管,它的本事是传统硅基芯片比不了的。
普通芯片只能按指令处理数据,它却能记住之前的电压变化,就像大脑里的神经元那样有短期记忆。
这种 “会思考” 的特性,不光打破了传统计算架构的限制,还为人工智能硬件开辟了新路子。

现在大家都在说摩尔定律快走到头了,传统芯片想再提升性能越来越难,这种时候冒出 MOF 芯片这样的新技术,简直像给科技发展踩了一脚油门。
可能有人好奇,MOF 芯片到底和我们现在用的芯片差在哪儿?
简单说,传统硅基芯片靠电子移动处理信息,MOF 芯片则靠离子传输干活,这两种方式从根上就不一样,也让 MOF 芯片有了独特优势。

研究人员把分层锆基 MOF 晶体装在聚合物单纳米通道里,做出了一个有多重异质结构的器件。
这个器件的工作原理,全靠质子在 MOF 结构里的非线性传输 —— 加不同电压时,质子传输会呈现三个明显阶段:低电压时传得特别快,中等电压时速度放缓,高电压时就基本不怎么变了。
就靠这种特性,单个 MOF 器件就能实现传统三极管的功能,而且干活的方式完全不同。

更让人惊喜的是它的记忆功能,这种功能来自 MOF 内部电势的动态变化,当电压扫描时,质子跨相传导会产生局部电势,这种电势能保持大约 10 秒,相当于让器件 “记住” 了之前的电压状态。
要是想延长记忆时间,调整一下扫描频率就行,为了证明这项技术能规模化应用,研究团队还把五个h-MOFNT器件并联起来,做成了一个流体电路。
结果很理想,随着器件数量增加,系统出现了一系列非线性电流 - 电压曲线,完美模拟出传统场效应晶体管的输出特性。

这说明 MOF 芯片不光能实现单一功能,以后搭建复杂电路系统也不是问题,回头看 MOF 材料的发展之路,满是争议和转折。
上世纪 90 年代,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亚吉首次提出 MOF 概念时,没人想到它会陷入 “理论丰富、应用匮乏” 的困境。
后来相关研究论文越积越多,足足有 10 万篇,内容从氢气储存到二氧化碳捕集,覆盖的领域特别广,但真正能商业化落地的案例却没几个。

为啥好用的 MOF 材料难落地?问题出在材料本身的局限性上。
大多数 MOF 材料在水或者空气中很容易分解,结构稳定性差;而且合成过程复杂,成本还高,批量生产时想保证每一批结构都一样,难度特别大。
很多在实验室里表现出色的 MOF 材料,一到实际应用中就掉链子,也难怪当初会有人觉得它 “无用”。

莫纳什大学的研究,才算真正让MOF材料 “翻身”,研究人员没硬着头皮去解决 MOF 的稳定性问题,反而巧妙利用了它的结构特性。
它把MOF材料用在纳米流体器件上,让它的多孔结构和可调节化学成分在离子传输中发挥作用,实现了原子级精度的调节。
这就像给MOF材料找对了 “岗位”,之前的缺点没了用武之地,优点反而被放大了,这个成功案例也说明,当初大家说MOF材料 “无用”,可能是判断错了。

问题不在材料本身,而是我们有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就像研究团队说的,要是能设计出像 MOF这样只有几纳米厚的功能性材料,就能做出更先进的流体芯片,说不定能补充甚至克服现在电子芯片的一些短板。
MOF 芯片的出现,很可能让计算技术拐个新方向,现在我们用的电脑,大多基于冯・诺依曼架构,这种架构把计算和存储分开,数据得在处理器和内存之间频繁传输,这就形成了 “冯・诺依曼瓶颈”。
数据传输速度跟不上计算需求,影响整体效率,MOF芯片不一样,它的记忆功能能让计算和存储同时进行,就像生物神经网络那样,从根本上避开了这个瓶颈。

这种类脑计算架构的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体现得最明显,训练和推理神经网络时,需要大量的矩阵运算和权重更新,传统芯片做这些操作时,得频繁访问内存,特别费电。
MOF芯片自带记忆功能,不用反复调用内存,能显著降低能耗,提高计算效率。以后我们用的 AI 设备,可能会更省电,反应也更快。
从更大的角度看,MOF 芯片代表了计算技术的一个重要趋势 —— 从纯粹的数字计算往模拟计算回归。

人工智能时代,很多计算任务其实更适合用模拟方式处理,比如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这些需要 “模糊判断” 的场景,MOF 芯片的非线性特性和记忆功能,刚好能满足这类需求。
而且 MOF 芯片靠离子传输工作,这和生物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更接近,以后说不定能做出更仿生的计算系统。
想想看,未来的计算机可能不再是冷冰冰的硅基机器,而是带有类生物特征的智能设备,这种变化多有意思。

当然,MOF芯片想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不少坎要过。
首先是制造工艺的问题,合成 MOF 材料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把它集成到纳米器件里难度更大,怎么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实现大规模生产,是研究团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然后是成本,虽然 MOF 材料的原料不贵,但合成和加工过程复杂,会推高最终产品的成本,和已经很成熟的硅基技术比,价格没优势可不行。

还有标准化问题,不同批次的 MOF 材料,结构和性能可能有差异,得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测试方法,保证产品一致性和可靠性,这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努力。
不过机遇也摆在眼前,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特别快,对专用计算硬件的需求越来越大,MOF芯片的独特优势,在一些特定场景里可能没人能替代。
比如边缘 AI 设备 —— 像智能手表、智能家居传感器这些,需要低功耗、高并行性计算,MOF芯片说不定能在这里找到最佳定位。

展望未来,MOF芯片的成功可能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
从MOF材料供应商,到流体芯片设备制造商,再到配套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围绕 MOF 计算技术的产业链会慢慢形成。
这不仅能给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还能给整个计算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30年前被嫌弃 “无用” 的材料,如今成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还被做成可能改变计算未来的芯片,MOF 材料的逆袭故事,藏着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没有绝对 “无用” 的技术,只有没找到合适应用场景的创新。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MOF 芯片或许会在更多领域发光发热,让我们的科技生活变得更智能、更高效,而这段从 “理论” 到 “实用” 的跨越,也会成为科学史上又一个值得记住的精彩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刚得诺奖的成果被做成芯片:30年前曾被评委嫌弃称“无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