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⑥丨土城古镇:深巷里的千年回响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巷遇》,带你遇见遵义街巷里最本真的模样。抛开地图,忘记导航,跟随我们的脚步,去邂逅一间老字号、一种老手艺、一份人情味,解锁城市里的宝藏盲盒。
黔北习水,赤水河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的土城古镇,像一位被时光遗忘的老者,在喧嚣之外静守了千年。
未见其容,先感其韵——当都市人习惯了车马喧嚣,这座古镇却用一条幽深狭长的巷子,为每一位到访者打开了截然不同的时空入口。
踏入古镇的第一刻,便与外界划清了界限。没有鳞次栉比的商铺,没有此起彼伏的叫卖,三两位老人坐在斑驳的木门前闲话家常,屋檐上几只小猫轻盈踱步。暖阳透过青瓦洒在石板路上,仿佛将这里的每一分钟都拉得悠长。这座因元末明初发掘土城墙而得名的古镇,早已把繁华沉淀为宠辱不惊的气度。
这条不起眼的巷子,恰是读懂土城的密码。它不急于展示什么,却将七千年的文明、古习国的遗风、川盐入黔的盛景,都收拢在这宽不盈丈的巷道里。
循巷而行,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这些静静矗立的建筑,与老街、渡口连为一体。如今,馆内的文物、图片与现代声光电技术,仍在无声讲述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智慧之战。
来自贵阳的陆雨女士在长征街上驻足良久:“走在这些石板路上,能真切感受到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深。”这座古镇保存着1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都是鲜活的历史课堂。当四渡赤水教学服务中心的研学课程在古巷中展开,红色基因便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铁帮”“盐帮”“船帮”——巷内古朴木门上镌刻的帮派名称,勾勒出当年商贾云集的盛景。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砖,每一块都浸透着千年古埠的记忆。从母系氏族社会的石斧石网坠,到汉代建县的文明曙光,再到明清盐运码头的繁华,都在这条巷子里层层叠压。
“丐帮餐馆”的招牌略显突兀,却吸引着重庆来的张先生大快朵颐:“在这里既能品味历史,又能享受美食,不虚此行。”而今,古镇以立体商业空间为载体,打造国风市井生活街区,让古老巷道焕发新的生机。
成都游客汪力选择在古镇小住三日:“沿着这条主巷慢慢走,能在山水城街间找到历史文脉的律动,在苔痕墨绿间感受沧海桑田。”
越往深处,香味越浓。椒盐豆腐干、苕汤圆、苕丝糖的香气从巷子两旁飘来。百年苕丝糖油亮金黄,三十六道工序保留了红苕最本真的甜香;“老板,苕汤圆怎么卖?”广东游客陈永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点了当地特色。
老街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阿姨们手下,红苕面团包裹着肉末、豆腐、冬笋调制的馅料,在热锅中翻滚后配上特制红油辣椒,成就了外皮筋道、馅料鲜香的滋味。“得留点念想,下次再来!”陈永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徐春艳
三审 潘树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