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株山游记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相逢,估摸着热门的景点会人满为患,加之今年的秋天江西“热”情似火,38度高温占据了整个假期。果断放弃远行的打算,不去凑那个热闹。在大家钟情于国内游、国外游的时候,我选择了市内游、城外游。抚州城北有一带连绵的群山,由三角峰、风车口、罗汉寨、抢岩岭、大峰凸、水牛鼻、华贤峰、鸟沙岗、双耳峰、马鞍咀等十余座山峰组成,山脉呈南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5公里,是抚州临川区与宜春丰城市的天然界山,主峰为三角峰,海拔虽然只有556米,却是抚州城区北部最高的山峰,在赣抚平原上拔地而起,有傲视群山之势。
历史上,此山因长满苦槠树,当地人习惯称株山为苦槠山、槠山,后逐渐雅化成株山。
出抚州城西门口,沿北站方向,经抚北工业园区、桐源镇、大岗镇,约100华里,开车可直达山脚的株山村的老爷庙水库。老爷庙水库旁树了一块“株山风景区”的牌子,有一个新修的停车场,但现有的景区设施也就大推荐如此。
老爷庙水库很奇特,水库里的水养不了鱼,但在水库游泳却却有治疗皮肤病的功效。经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调查,原来是株山山体含硫较多,流入水库的山泉水富含硫磺。此事中央电视台还专题报道过。
(王爷庙水库)
从王爷庙水库登顶株山的旅游公路正在修建。由于对路况不熟悉,我们将车停放在停车场后开始步行。登顶后才发现路基已全线修通,汽车已经可以开到山顶了。
(正在修建的旅游公路)
山道约5公里,一直在苍翠的群山间盘旋,一路向上。路两边都是茂密的森林,遗憾的是因为一二十年前的植树造林,现在的株山全部是杉树林,再也没有了历史上遍山苦槠树的景致。
攀越了三个山峰后,抬头望见群山间有一峰突兀,形状恰如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那就是株山主峰——三角峰。
上三角峰有两条路,一条公路、一条石阶路,我们沿石阶路登顶。应该是三角峰山势陡峭,不宜植树造林,仍保留着较多原始阔叶林,但成材的树木也很少见,寻觅多时还是没有发现成片的苦槠树林,在山上捡一些苦槠籽的想法只好放弃。
南方的初秋,山路旁不时有不知名的野花盛开,枫叶还是翠绿的,只有几棵野生杮子树上黄澄澄的杮子和路旁野生的油茶树上已经成熟的累累油茶籽挂满了枝头呈现着秋天的景色。
株山寺,在山角峰顶。
(株山寺)
(株山寺)
据记载:东汉年间,丰城人徐稚(字孺子,公元97-168年,精通天文、历算)首先在株山结庐开堂讲学;后来汉朝方士丘(浮丘公)、王(子乔)、郭(寻虎)等人在山顶建集贤观炼丹修道;从唐朝开元年间,僧人释法玄在山顶建集贤寺,开临川禅宗之始,株山成江南佛教名山。
(徐孺子像。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诗句中的徐孺子)
唐宋时期,“满朝文武半江西”,“天下文章半出江右(江西),而临川又七居其三”,一大批临川籍历史名人如王安石、晏殊等和诸多曾任临川地方长官历史名人如王羲之、颜真卿都曾慕名游览株山,并留下名词佳句,株山名声大振。
传说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也曾微服游览此山。但这大概率是传说。不过,可能是受历代文人诗文的影响,乾隆皇帝确实曾经敕令扩建株山寺,并赐亲笔题写“株山古寺镏的匾额。
株山之景美在山顶远眺,株山寺前极目远眺,临川、丰城、进贤的乡村风景尽收眼底,青山绿水间,是赣鄱大地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林立栉比的楼房、翻动着金浪的稻田,还有远处横亘在抚河上的焦石坝水利枢纽和几乎每遍布每一个山坳的众多小型水库(当年江西省修建水库超过1万座),无一不显示出我们的人民曾经的努力和今天的幸福生活。
(山巅俯视)
(焦石坝水利枢纽,让江西省近1/20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灌区粮食产量常年达全省的1/10左右)
株山主峰归丰城市管辖,前些年丰城市重建株山寺,并成功将株山风景区打造为4A级景区。株山的主要景点在从丰城上山的路上。若有观景需求的从丰城方向上山更合适,若是单纯登山健身,从大岗方向也是可以的。株山海拔不高,山路也不是很陡,很适合中老年人轻度登山运动。若途中不作过分滞留,上下山差不多三个小时左右。山顶的株山寺有斋饭供应,山下大岗镇几个餐馆里的农家菜也还有特色,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的餐饮需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