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下大豆大单,美国两百亿逼撤互换,阿方公开拆台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画榆林
9月22日,阿根廷突然宣布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暂停征收大豆、豆粕、豆油出口关税,这等于把将近26%的出口税免了。
对中国买家来说,这是一扇只能等一时半会儿的门。订单一下就着了,中国企业敲定了10艘船,市场上还传说可能会增加到15艘、超过200万吨。
和巴西报价相比每吨便宜将近200元人民币,可以补充库存,并且避开美国秋季收获价段。可这“免税窗口”没能顶到月底,出口申报额达到七百亿美元的上限之后,政策就结束了,有些豆子还没上船风向已经转了。
前言2025 年 10 月中旬,中国粮食集团与阿根廷农业部下属的谷物出口协会正式签署年度大豆采购协议,协议约定中国将在 2025-2026 年度从阿根廷进口 680 万吨大豆,交易总额达 32 亿美元,其中 50% 将通过人民币结算,剩余部分以大豆原油、豆粕等衍生品进行易货贸易。
这一大单是中国本年度以来在南美市场签署的最大规模农产品采购协议,也是中阿自 2023 年建立 “大豆贸易走廊” 后的第三次年度合作续约。
此次采购的大豆将主要用于满足中国食用油加工与饲料生产需求。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豆消费量超 1.1 亿吨,其中 85% 依赖进口,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常年占据中国大豆进口市场 18%-22% 的份额。
协议特别约定,阿根廷需保证出口大豆的蛋白含量不低于 35%,杂质率控制在 1.5% 以内,中国则将为阿方提供 5 亿美元的农业技术援助,用于提升大豆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与抗病虫害能力。
为保障运输畅通,中阿双方还同步敲定了 “港口快速通关” 机制,阿根廷罗萨里奥港将为中国 - bound 大豆货物开辟专用泊位,通关时间从原本的 72 小时缩短至 48 小时,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则调配 12 艘巴拿马型货轮组成 “定点运输船队”,确保每月至少完成 50 万吨大豆的运输量,避免因物流延误影响国内供应链。
两百亿诱因要求终止货币互换就在中阿大豆协议签署后的第三天,美国财政部与美国大豆协会联合组团访问阿根廷,提出一项 “经济合作方案”:美国将为阿根廷提供 200 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信贷额度,同时承诺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放宽对阿根廷的债务重组条件,但附加条件明确要求阿根廷终止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将未来三年的大豆出口份额优先分配给美国企业。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约翰・海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会谈中直言,中国与阿根廷的人民币结算模式 “破坏了全球大豆贸易的美元主导体系”,声称美国提供的 200 亿信贷可覆盖阿根廷大豆出口企业 90% 的运输保险成本,且能帮助阿方将大豆出口价格提升 5%-8%。
美国财政部代表团成员则补充表示,若阿根廷接受条件,美国还将推动波音公司与阿根廷航空签订 10 架客机采购协议,带动相关产业投资。
这一施压背后,是美国大豆产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2024-2025 年度,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 12%,仅为 1350 万吨,市场份额被巴西、阿根廷挤压。
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国内大豆库存已攀升至 890 万吨,创近五年新高,若无法扩大出口,2025 年美国大豆农场主可能面临平均每吨 12 美元的价格下跌风险,直接影响约 30 万户农场主的收入。
公开拒绝美国要求重申中阿合作面对美国的 “两百亿诱惑”,阿根廷政府在 48 小时内作出明确回应。10 月 20 日,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在总统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阿根廷不会以牺牲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和大豆贸易合作是阿方稳定外汇储备、保障粮食出口的重要支柱,不存在终止的可能性”。
马萨在发布会上详细披露了美国的施压细节,包括 200 亿信贷的具体附加条件,同时晒出中阿合作的实际成果:自 2023 年中阿货币互换协议生效以来,阿根廷已通过人民币结算完成 120 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从 3% 提升至 11%,有效缓解了美元储备不足的困境。
2024 年阿根廷对中国大豆出口带动国内 12 万个农业岗位就业,相关产业链贡献了 4.2% 的 GDP 增长。
为进一步凸显与中国的合作诚意,阿根廷农业部当天还宣布将额外开放 3 个大豆出口港口给中国企业使用,同时同意将 2025 年度的大豆出口配额再增加 120 万吨,使对华总出口量达到 800 万吨,占阿根廷本年度大豆出口总量的 38%。
阿方甚至主动透露,正在与中国探讨建立 “大豆期货联合交易平台”,计划将人民币计价的大豆期货合约纳入双方贸易定价体系,减少对国际市场美元计价的依赖。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重构信号此次中、美、阿三方的互动,折射出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长期以来,美国、巴西、阿根廷作为全球三大豆出口国,形成了 “美国主导定价、巴西抢占份额、阿根廷补充供应” 的格局,美元结算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大豆期货价格长期主导全球贸易规则。
但近年来,中国通过与南美国家深化合作,逐步推动贸易结算多元化与定价机制改革,打破了传统格局。
从数据来看,中国已连续三年提升非美元结算的大豆采购比例,2024 年人民币结算占比达 15%,欧元、卢布等其他货币占比 8%,美元结算占比降至 77%,较 2020 年下降 18 个百分点。
在定价方面,中国与巴西、阿根廷的部分大豆采购协议已采用 “中国港口到岸价 + 品质浮动条款” 替代传统的 “美国离岸价 + 海运溢价” 模式,更贴合实际贸易需求。
美国此次抛出 200 亿诱饵,本质是试图维护其在大豆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但阿根廷的拒绝反映出新兴市场国家对 “美元绑定” 的警惕 —— 阿根廷自 2018 年以来多次陷入美元债务危机,2024 年外债规模达 4500 亿美元,外汇储备仅 380 亿美元,过度依赖美元结算加剧了其经济脆弱性。
而与中国的合作不仅提供了非美元结算渠道,还通过易货贸易缓解了外汇支出压力,这种 “互利模式” 显然比美国的 “附加条件援助” 更具吸引力。
大豆价格波动与企业应对三方博弈直接引发全球大豆市场的短期波动。美国施压消息传出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 11 月大豆期货合约价格单日上涨 2.3%,突破每蒲式耳 13.5 美元,市场担忧阿根廷若转向美国可能导致全球大豆供应格局变化。
但随着阿方公开拒绝美国要求,10 月 21 日该合约价格回落至 13.2 美元,涨幅收窄至 0.8%,市场情绪回归理性。
中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则迅速调整采购策略。益海嘉里、中粮等头部企业宣布将 2025-2026 年度的大豆进口计划从原本的 9800 万吨上调至 1.02 亿吨,其中从南美地区的采购比例提升至 75%,同时增加对巴西、乌拉圭的小额大豆采购,分散单一来源风险。
部分中小型加工企业则与中储粮签订 “保价采购协议”,提前锁定未来 6 个月的大豆采购成本,避免价格波动影响生产。
阿根廷大豆出口企业也加快了与中国的合作落地。罗萨里奥港的大豆出口商协会表示,已收到中国企业的首批 150 万吨大豆采购预付款,将立即组织农户收割、仓储,确保 11 月初能启动首批货物发运。
阿根廷农业技术公司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达成合作,计划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建立大豆良种培育基地,引入中国的抗除草剂大豆品种,预计可使单产提升 12%。
结语美国在此次博弈中的受挫,也反映出其传统贸易影响力的下滑。尽管美国仍是全球第二大大豆出口国,但在新兴市场的份额持续被挤压,2024 年美国大豆的全球出口占比已从 2018 年的 32% 降至 25%。
未来,若美国无法调整 “附加条件式” 的合作模式,其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可能进一步弱化,而以中国为核心的多极化贸易网络将加速形成。
参考信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