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11:14

中诚信托660万罚单及5人受罚:撕开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遮羞布”


2025年10月17日,北京金融监管局颁布的一纸罚单,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行业内激起轩然大波。
中诚信托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66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陈郭瑞等5人同时遭受警告及处罚。

这起事件恰似一面多棱镜,不仅清晰折射出金融机构在合规经营层面的重大疏失,更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违规乱象,触目惊心
从监管披露信息可知,中诚信托的违规行为呈现出系统性特征。高级管理人员“未批先任”,此现象暴露出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缺陷;
风险项目漏报迟报,足见风控体系形同虚设;永续债权变相融资,更凸显业务创新偏离了监管轨道。
尤其值得警觉的是,合格投资者人数突破资管新规、信托分级比例超标等行为,直接触碰了行业监管红线。
这种“多点失守”的违规局面,本质上是对金融三性原则中“安全性”的严重漠视。
罚单背后,深层断裂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受罚新闻曝光当日,中诚信托官网依旧展示着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
从内蒙古广袤草原到南疆寂寥戈壁的帮扶足迹,创新设计的“慈善信托 + 防贫保险”模式,累计救助700多户困难家庭的亮眼数据。这种“对外担当”与“内控失序”的强烈反差,深刻揭示出部分金融机构将社会责任异化为形象工程的潜在风险。
北宋名将种世衡“雪夜赴羌盟”的典故启示我们,真正的诚信应是一种内外如一的高尚品格,而非可选择性展示的标签。
重建信任,必由之路
这起事件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深刻的镜鉴。首先,合规经营必须成为机构发展的内在基因,而非应付监管的外在包装。其次,诚信文化需深深扎根于每个业务环节,从高管任职审查到项目后期管理,构建起全覆盖的诚信约束机制。
更为关键的是,社会责任与商业行为应形成价值闭环,乡村振兴等正面业绩绝不能成为违规操作的“遮羞布”。
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信托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诚信托事件警醒我们:唯有将合规意识融入血脉,让诚信担当成为本能,金融机构方能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稳定器”和人民财富的“守护者”。
这既是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行业本质的回归,更是对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最佳诠释。(编辑/冯国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诚信托660万罚单及5人受罚:撕开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