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11:14

​​美国下最后通牒:2.5万亿投资谈判只剩10天,韩国却迟迟不敢签字

前言最近,美国对韩国发话了,关于那笔2.54万亿的天价投资,最后通牒来了:10天内必须谈出个结果!
可韩国这边心里直打鼓,他们太怕重蹈当年金融危机的覆辙,生怕这笔钱投出去就打了水漂!
看来,这场谈判,表面是和气生财,底下全是算计。
韩国到底在怕什么?美国又为啥这么着急?
美国财长开口:十天内有信儿!这事得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起,就在10月15号,他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会上,有韩国记者直接问他:美韩两国在投资细节上谈不拢,这事还能解决吗?
贝森特部长回答得很干脆,一点没绕弯子。他说,他相信这点分歧能解决,而且给了一个挺具体的时间——“未来十天内” 就会有实质性进展。

在这种高级别的国际谈判里,能给出这么明确的时间表,那可是很少见的,这说明谈判可能真到了最后关头,大部分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就差高层最后拍板了。这笔钱,是今年7月份韩美达成的一个大贸易框架协议里的核心内容,可以看作是协议的重头戏。
韩国为啥格外小心?历史教训太深刻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好事,韩国为啥在投资细节上跟美国反复拉扯呢?说到底,就两个字:“担心”。
韩国方面最怕的,就是按照美国最初的想法,进行大规模的直接现金投资。为啥怕这个?稍微上点年纪、关心过国际新闻的朋友可能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过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
那会儿,就是短期资金在国际上疯狂流动,哪赚钱就去哪,一有风险掉头就跑,很多亚洲国家吃了大亏,经济受到重创。
韩国那次也是重点受影响的国家之一,所以对这种事有“心理阴影”。他们担心,这么大一笔钱直接投出去,万一国际上再有点什么风吹草动,资金安全就成了大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韩国的“小算盘”:怎么投才更保险?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担心,韩国人就提出了一个自己觉得更稳妥、更保险的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有几点:
第一,投资方式要变。他们希望,大部分钱不要以直接现金的形式,而是用信用担保和贷款为主。真正直接变成股份、去买美国公司股票的钱,只占很小一部分,大概5% 左右。这就好比借钱给朋友,光口头说不行,最好有个担保;或者约定好分多年慢慢还,这样双方都踏实。
第二,投资自主权要留。韩国还希望,具体投哪个项目、在美国哪个地方投,他们自己能根据生意是否靠谱、是否划算来做决定。这样灵活性强,避免把钱投到不熟悉或者风险高的地方去。
除此之外,韩国还有个一直惦记的“护身符”,就是希望能和美国建立一个叫 “货币互换” 的机制。说简单点,这就是个紧急通道。万一将来韩国缺美元了,或者韩国货币值波动太大,可以凭这个机制,直接从美国中央银行那里换到美元,相当于多了一道金融安全网。

美国的回应:这事不归我管?对于韩国想要的这个“护身符”,美国财长贝森特也把话挑明了。他说,这个事啊,不归他的财政部管,这是美国美联储的职责范围。
他还举了个例子:你看新加坡,在2020年3月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就跟美联储搞过这么一个大约4356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贝森特甚至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美联储主席,韩国可能早就像新加坡一样有这个安排了。”
他这话的意思,听起来像是说:不是我不帮忙,是美国的制度就这样,这个权力不在我手里。这也透露出,谈判中可能还涉及美国内部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
高层密集互动,谈判进入最后冲刺有意思的是,就在贝森特部长放话的同一天,韩国的财政部长具润哲也到了美国。他也对外表示,现在的谈判“节奏很快”,正在紧密协调。两边高官几乎同时放出乐观信号,这说明形势确实在向好发展。
为了能一鼓作气把事情定下来,这个星期可热闹了。两边的“大官”们排着队见面谈。韩国财长本来是到华盛顿参加G20财长会议和世界银行年会的,这下正好可以和贝森特面对面细聊。
不光是他,韩国总统身边的核心政策顾问、产业部长、贸易部长,都纷纷动身前往华盛顿,要和美国对应的商务部长、贸易代表进行磋商。这个阵仗,明眼人一看就懂,双方这是都想趁热打铁,利用这个星期的时间,把最后那点分歧解决掉。

结语总之,这笔2.54万亿的大投资,谈判已经到了最关键的冲刺阶段。韩国因为历史的教训,表现得特别谨慎,一心想着怎么把风险降到最低。而美国方面,也展现出希望尽快达成协议的积极姿态。
未来这十天非常关键,全世界很多经济专家和市场人士都在盯着看。这事儿最终能不能成,会对两国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产生不小的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下最后通牒:2.5万亿投资谈判只剩10天,韩国却迟迟不敢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