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紧急登机?空军一号旁现可疑狩猎架,FBI追查真凶
当地时间10月19日,特朗普从棕榈滩国际机场回华盛顿特区。没像往常那样停下来跟记者唠几句,反倒踩着小型舷梯飞快钻进了“空军一号”。
这事说起来挺突然,就因为机场附近树上藏了个可疑的狩猎架,安保一下就提了级。
这狩猎架也够怪的,几根管子拼在一起,偏偏就杵在“空军一号”降落能看见的地方。
现场没找着人,也没见着弹药,但架不住位置太敏感,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狩猎架搅黄登机常态这个可疑狩猎架不是19号当天发现的,早在17号就被特勤局揪出来了。
本来特勤局是提前去给特朗普的行程做安保准备,没想到在树上排查出这么个“隐患”。
到了19号特朗普要走的时候,安保部门直接启动了强化措施。
以前他总爱登机前临时开个记者会,答答热点问题,这次却一句多余的话没说,闷头就上了飞机。
FBI后来接了这案子,又是去现场收证据,又是调手机数据排查,忙活半天,至今也没查出这狩猎架是谁放的。
特朗普的儿子埃里克倒是在社交平台X上夸了特勤局,说他们干得漂亮。
但这事越查不出头绪,越让人觉得有点慌,毕竟是靠近总统专机的地方,随便放个不明装置,安保再严也得捏把汗。
特勤局的安保加减法特勤局这次能提前发现狩猎架,靠的是“前期安保准备”这套流程。
一般政要出行前几天,他们就会去目的地扫一遍,人工查、设备探,生怕漏了什么风险。
这次还拉上了FBI和棕榈滩当地的执法部门一起协作,没让这事耽误特朗普的行程,从处置效率来看确实还行。
但仔细琢磨琢磨,特勤局也挺难的,他们得在“保安全”和“保公开”之间找平衡。
特朗普想跟记者互动拉近距离,安保却得盯着每一个可能的风险点。
这次为了安全取消记者会,虽然稳妥,但也少了点政要和公众沟通的机会。
更何况棕榈滩机场是民用的,人来人往的,想把每片区域都盯死,怕是没那么容易。
半年三次威胁不简单本来想觉得这狩猎架可能就是个巧合,但回头一看,这半年针对特朗普的事可不少。
9月份的时候,有个叫瑞安・劳斯的人,拿着步枪跑到特朗普打高尔夫的俱乐部附近,幸好被特勤局特工当场抓了。
后来这人在法庭上被判了罪,还激动地用钢笔戳自己脖子,场面挺吓人的。
更早之前的7月,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开竞选集会,还有人想带着自制爆炸装置混进去,最后也被拦下来了。
算上这次的狩猎架,半年里三次安全威胁,而且每次的地点都不一样。
高尔夫球场、集会现场、机场,你会发现这些威胁越来越“接地气”。
不再是以前那种大规模的风险,反倒都是些藏在日常场景里的隐患,查起来更费劲。
安保体系的新考题现在的安全威胁跟以前不一样了,不是光靠拦着长枪短炮就行。
这次的狩猎架没攻击性,但架不住位置敏感,7月那起的爆炸装置是自制的,藏得隐蔽,9月的步枪更是差点混到特朗普身边。
如此看来,特勤局以前那套“层层设防”的办法,面对这些“小而隐蔽”的风险,好像有点不够用了。
听说特勤局2024年出了个安保战略报告,说要搞AI智能预警,用大数据查潜在风险人员的轨迹。
这思路倒是对的,毕竟人眼总有看漏的时候,AI说不定能补上这个缺口。
但问题是,AI再厉害也得靠数据支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能不能及时共享,能不能真的提前预判风险,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狩猎架事件没出大事,但也给美国政要安保敲了个警钟。
安全和公开怎么平衡,隐蔽风险怎么提前揪出来,这些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是客观捋捋这事的来龙去脉,不代表什么立场。
大家看完也能琢磨琢磨,政要的安全,到底是该靠更严的管控,还是更聪明的预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