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锌业:老树新枝焕新春
锌产业是樊川镇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6年以来,该镇44家锌企面临生态保护与产业传承的考验。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樊川人用一场壮士断腕的产业革命,书写了传统锌业“老树发新芽”的崭新篇章。锌企“抱团取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改造生产线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今年1—9月樊川镇锌业工业开票销售额创历史新高。抉择:停“锌”不前,2000人的饭碗如何保住?
樊川镇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生产氧化锌、锌粉等成品。氧化锌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俗称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航空、电子、橡胶、医药等行业。
经过40年的发展,樊川镇锌业企业达44家,锌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年开票销售占全镇工业总量的30%,从业人员2000多人,锌业已成为樊川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之一。
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现——制锌技法落后,生产过程能耗高、利润低、污染大,加上国际形势及时代因素影响,樊川传统氧化锌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提出,要为“一江清水向北送”腾出生态空间。随后,区委、区政府也提出要将非工业集中区的43家锌业企业全部关闭。
生态红线不得触碰,政策规定必须执行。但如果“一刀切”,樊川镇工业经济将遭受重创,2000人也将失去饭碗,43家锌企何去何从?
蝶变:向新而行,锌业产业老树发新芽
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樊川镇选择另辟蹊径,在保留锌业产业的同时,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经多方努力,该镇围绕减化增效,逐级呈报关于锌产业集聚发展的请示,省政府经过调研论证后予以批准。
2018年底,樊川镇选定通榆河1公里外的镇工业集中区,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整合10家规模较大的锌企,建成华晨、鑫诚两家锌业集团。同时,对剩余的小微型锌企给予政策扶持,引导它们向汽配等产业转型。
锌企抱团取暖,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生产技术进步,产能得到释放。鑫诚锌业重组后,氧化锌年产量从2万吨提升至10万吨,同时新上食品药品级氧化锌生产线,产品附加值是原来产品的两倍。
天诚公司隶属华晨集团,走进天诚生产车间,一台台设备稳定运行,没有轰鸣的噪音和飘扬的粉尘。公司总经理窦如凯点开手机上的App,设备运行温度、产量等数据一目了然。
2019年华晨集团重组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原有的生产线、工艺流程进行升级改造,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发高端氧化锌产品,新上技术含量更高的5万吨锌粉生产线,实现了生产能耗、成本下降,产品纯度、良品率提升。
新生:“锌”光璀璨,锌业工业开票销售创新高
自重组以来,华晨、鑫诚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公司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一路向新而行。
近年来,天诚不断加大薪酬激励力度,优化管理制度,吸引高校人才,组建起一支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5岁的人才队伍,其中不乏南邮等名校毕业的硕士。在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引领下,公司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参加上海涂料展等展会,围绕客户需求,大力开发氧化锌衍生产品,产品种类齐全、质量过硬。
得益于“不定销售目标,只抓产品质量”的理念,天诚在锌粉行业异军突起,今年1-9月,该公司工业开票销售2.89亿元,同比增长11.5%。天诚的快速发展是樊川锌产业成功转型的一个缩影,今年前三季度,樊川镇锌业工业开票销售达16.64亿元。
未来5年,樊川镇将通过品牌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全链条服务,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抱团出击,打造新氧化锌板块、湿法活性氧化锌板块、锌粉及饲料添加剂等锌业附属产业集群,形成开票总量过30亿元、生产规模超300亩的绿色锌业生产基地。
来源:江都融媒
作者:通讯员 赵江峰 记者 沙启慧
编辑:黄声冬
审核:陈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