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19:13

“下地干活式旅游”为何火了?


□郭虞琪(西京学院)
“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最近,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的马铃薯基本收获完毕,有农户开放了自家田地,把一些小土豆留给游客来挖宝。这些土豆个头过小,达不到商品标准,本来会被遗落在田里。没想到,当地推出“捡土豆地图”,准备了“免费烤土豆”点之后,却受到了众多游客的喜爱与追捧。(10月21日 《光明日报》)
与传统旅游方式不同,“下地干活式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它以参与农事劳作为核心,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挥洒汗水的劳作中感受乡土魅力。当游客来到当地,不光可以看风景、享受美食,还可以主动下地干农活,捡土豆捡得不亦乐乎。
这种新型旅游方式更具有“体验感”,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长期处于办公室等封闭环境,与自然疏离。“下地干活式旅游”让游客挽起裤脚、走进田间,能亲身感受土地的温度和自然的气息,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助于缓解焦虑,使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游客通过亲手参与挖土豆、烤土豆等步骤,虽然过程可能辛苦,但最终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一刻,一定有一种踏实的成就感。
与传统旅游的打卡拍照相比,下地干活式旅游是消费旅游的迭代表现,正是这种需求的精准回应。游客不再满足于“看过”而是“参与”和“创造”—新手挖的食物、自己烤的食物这些带有个人印记的体验,比任何精美的照片都能带来满足感。
此外,这种新型旅游方式在其他地区也有体现,例如,在北京的谷山村农耕文化园,该园区开展了丰富的农耕体验与教育研学课程。游客上午可以参观农耕机械广场、中国农耕博物院等,学习农耕知识;下午则可以体验翻土耕地、播种、为果树驱虫剪枝、搭蔬菜架、用独轮车运输粮食等农事活动。
这里的小土豆从“负资产”成为吸引客流的“金疙瘩”,这是将闲置农田转化为游客核心体验资源的体现,不仅为农户带动周边的住宿与餐饮的客流,也让城市游客感受农耕文化,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如今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最大的特征是不再盲目从众,而是追求更环保、更温和、更简约,也更有个性化的旅游和生活方式。不论是曾经的“特种兵旅游”还是“窝囊游”,都和现在的“下地干活式旅游”一样,本质都是对传统旅游方式的对抗,追求更具“个性化情绪价值”的体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地干活式旅游”为何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