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2 22:29

医生劝告:一旦查出高血脂,这3种食物马上戒掉,再吃有中风风险





本文18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刚退休,想着终于可以好好享福了,结果公司体检报告一出来,医生皱着眉头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高了,属于高血脂,一定要注意!”
他心里一惊:“我平时没啥不舒服啊,也不胖,怎么就高血脂了?”医生提醒:“高血脂没症状,但风险极高,尤其是中风、心梗的诱因之一。有三种食物,你必须立刻停口!”
可见,高血脂虽“沉默”,但却是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如果不及时干预,后果远比你想象得严重。

一、高血脂不是胖子专属,很多人都在“中招”很多人一听“高血脂”,第一反应是“我不胖,应该没事”。但事实并非如此。高血脂主要指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尤其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脂患病率已超过40%,而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查出高血脂。熬夜、久坐、饮食重油重盐,是罪魁祸首。
二、血脂高了会怎样?“中风”往往就是这样来的高血脂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带来的后果。

血脂升高后,脂质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随着血管越来越“堵”,最终可能导致:
脑梗死(缺血性中风)
心肌梗死
冠心病
视网膜动脉栓塞(可致失明)
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约300万人,其中80%以上是缺血性脑卒中,和血脂异常密切相关。所以医生常说:“查出高血脂,就相当于在心脑血管上安了一颗定时炸弹。”
三、医生提醒:这3种食物,再嘴馋也得戒掉!高血脂的调控离不开饮食管理,尤其是以下3类高危食物,再怎么喜欢吃,也要立刻停口,否则血脂只会越控越高。

1.动物内脏:高胆固醇“大户”
猪肝、鸭肠、牛肚……这些内脏类食物虽然口感好,但胆固醇含量极高。以猪肝为例,每100克含胆固醇约400毫克,远远超过《中国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胆固醇摄入上限(300毫克)。更重要的是,这类食物常常伴随高脂、重油的烹饪方式,比如爆炒、红烧,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
2.奶油蛋糕、曲奇饼干:隐藏的“反式脂肪炸弹”
很多人以为甜食无害,其实不然。市面上的蛋糕、奶茶奶盖、饼干、炸薯条等,往往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这种脂肪不仅会升高坏胆固醇,还会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脂异常的“推手”。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指出: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应接近于0。

3.肥肉、动物油:传统美味的“隐形杀手”
五花肉、红烧肉、猪油拌饭……这些很多人难以割舍的“家乡味”,其实是高血脂患者的大敌。肥肉中富含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已明确建议:减少动物油脂摄入,尽量以植物油替代。
四、不是不吃油,而是吃对脂肪有人听到“脂肪”就色变,干脆啥油都不沾。其实不对。
脂肪不是敌人,关键是“吃对”。
多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亚麻籽油、深海鱼类、坚果。
控制总油脂摄入,每天不超过25克(约两勺)。
避免高温油炸,多用蒸、煮、炖等方式烹饪。


营养学研究发现,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可降低30%以上。
五、控制血脂,光靠“管住嘴”还不够除了饮食控制,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同样重要。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脂质代谢。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重血管损伤,饮酒则可能升高甘油三酯。
定期复查:每半年检查一次血脂,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如果血脂已经严重超标,医生还会根据个体情况开具他汀类药物等降脂治疗方案,切忌自行停药或盲目服药。
写在最后高血脂不是“老年病”,也不是“胖人才得”。它越来越早地“盯上”年轻人,一旦放任不管,中风、心梗就可能在某天突然降临。控制血脂,从当下开始。管住嘴、迈开腿,才能真正守住健康。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世界卫生组织. Industrially produced trans fat elimination: A progress report 202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生劝告:一旦查出高血脂,这3种食物马上戒掉,再吃有中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