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7 16:59

消费不用刺激,中国人不花钱不是因为穷,3大痛点封住很多人钱包

文|小秋
编辑|小秋
前言在全球消费市场中,有两组数据非常刺眼,虽然美国人口没有中国人口多,但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人买走了全球30%的东西,而身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仅仅买了12%,花的钱还不及美国的一半。
在这样的情况,便有许多专家声称得刺激群众消费,其实,大家并不需要刺激,大家消费的少也并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这三件事不敢消费。
究竟是哪三件事让大家不敢消费?

不敢消费中国人不是不想消费,而是被一些事逼得不敢消费,庞大的存款数字背后藏着无奈,有三座大山正压得人喘不过气,渐渐地人们的消费信心和对未来的安全感消耗殆尽。
国外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不爱消费”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并不是国人天生节俭或囊中羞涩,而是整个社会亲手制造了三道无形的“高墙”,将我们的消费欲望牢牢困住,当医疗、教育、养老如影随形,当市场诚信摇摇欲坠,谁还敢轻松解囊?

很多人会把这归结为我们有储蓄的传统,但其实事情远非如此,人们的消费欲望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被太多顾虑给压抑住了。
说白了,消费市场的增长,就像种庄稼,你不能光站田边上喊,想让它快点长,你得给它好土,这片“土壤”的核心,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对未来收入来源的稳定预期,另一个是心里头那份“没什么后顾之忧”的踏实感。
尤其是经过前几年疫情的洗礼,那种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变得异常清晰,很多人把钱攥得更紧了,储蓄的习惯被空前强化,所以,问题的根子,不在于消费的意愿,而在于一种普遍缺失的“消费安全感”,解开这背后的枷锁,比任何口号都重要。

手里的钱不等于敢花的钱决定一个人敢不敢花钱的因素,并不是他银行卡里有多少余额,而是他对未来现金流稳定性的信心,当预期变得悲观时,人们会本能地锁紧钱包,把手里的每一分钱都当成应对未来风险的“救命钱”。
你看,一个每个月有稳定薪水入账的老师或者公务员,他们就敢为提升生活品质花钱,今天报个兴趣班,明天去听场音乐会,这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投资,他们的消费,建立在“下个月工资照发”的底气上。

可换成一个收入不稳定的餐厅服务员,或者一个小企业主,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月生意好,收入可能不错,但谁能保证下个月呢?他们的收入波动极大,淡旺季直接决定了当月能不能吃上饭。
尤其是那些小店店主,即便一个月没开张,房租、人工这些固定成本也一分不能少,这种“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焦虑,不是指真没食物,而是对未来收入流可能随时中断的深切担忧,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消费会变得异常谨慎。

而这种不确定性,正在从个体蔓延到整个社会,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大打价格战,价格战的后果就是利润被无限压缩,企业没钱赚了怎么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削减成本,裁员或者降薪就成了常见操作。
这种压力一层层传导下来,最终落到了每个员工的肩上,大家对未来还能不能持续赚钱的能力,普遍失去了信心。

这才是决定人们敢不敢大胆消费的核心,当物价看起来在下跌时,很多人甚至会想“再等等,也许未来更便宜”,于是选择持币观望,这又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花钱买罪受谁还敢花就算现在兜里有钱,对未来也挺乐观,准备消费一把,但另一个问题来了,现在的消费体验,真的能让自己感到愉悦吗?很多时候,糟糕的体验和不透明的市场环境,足以让自己望而却步。

自己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商品,结果质量堪忧,出了问题想找售后,客服要么是机器人复读机,要么就是拖延推诿,消费投诉中,商品质量问题占比居高不下,这种“花钱买罪受”的感觉,是消费信心的第一大杀手。
还有价格,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买贵了,各种虚假的折扣、复杂的优惠券规则、同物不同价的现象,让每一次购物都像一场智力竞赛。

消费者在反复比价和甄别的过程中,感到的是疲惫和被欺骗,而不是购物的快乐,久而久之,自然就减少了消费的频次。
更深层次的,是消费场景的匮乏,线下的商业形态越来越同质化,走到哪个城市都是差不多的连锁店,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和吸引力,在一些中小城市,想找个有品位、有意思的地方消费,简直难上加难。

线上呢?除了直播带货,似乎也没有其他方式了,要知道,当一种模式被过度消费后,人们也会感到审美疲劳。
当消费者“想花钱却没好地方去”时,再大的潜力也无法转化为现实,每一次充满风险和不快的交易,都在侵蚀消费者与市场之间宝贵的信任。

不是为自己活是为一家人活除了经济和市场本身的问题,还有一重更深层的枷锁,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结构之中,那就是一种强大的“家庭责任感”。
它往往会压倒个人的消费需求,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在为自己活,而是在为一家人的长远规划而活。

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座大山”,就像压在每个普通家庭头上的“远期负债”,随便一场大病,就可能耗尽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
很多高效的进口药品或治疗方案,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这让许多家庭不得不常备数万元的资金,以应对那万一的可能。

子女的教育更是如此,从学前班一直到大学,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巨额开销,超过半数的家庭每年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都超过三万元,私立学校和课外辅导班更是其中的大头,而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宁愿压缩自己的一切消费。
再看养老,超过六成的人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金是否充足感到担忧,当前的养老金水平,可能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一旦需要长期照护,那点钱就显得杯水车薪。

而对于子女这一代来说,他们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父母的养老问题是他们核心焦虑之一。
这种压力,又被我们的文化基因所驱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勤俭节约观念深入骨髓,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责任感和代际传承,父母天然地有为子女储蓄、为他们铺路的倾向,这种“无限责任”的模式,从心理层面就抑制了个人的即时消费和享受。

而疫情这类突发事件的冲击,更是让人们深刻体验到了生活的脆弱性,它像一次压力测试,让所有人重新评估了风险,进一步强化了“防御性储蓄”的必要性,给这重本就存在的责任枷锁,又上了一道锁。
所以,想让大家放心花钱,根本就不是喊几句“刺激消费”的口号那么简单,解铃还须系铃人,根本之道在于从政策和社会层面着手,为消费者卸下这沉重的三重枷锁。

要破除“预期枷锁”,就必须为那些收入不稳的灵活就业人群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可靠的医保和失业救助,让他们拥有面对风险的“底气”。
要解开“信任枷锁”,就需要市场监管和商家自律的双重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建立透明诚信的定价策略,重建消费信任,除此之外,同时也要鼓励商业创新,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在大城市还是小乡镇,都应该有更多元、更有特色的消费场景。
而要卸下那最沉重的“责任枷锁”,则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扩大医保报销的目录,规范教育市场的收费,实打实地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把那“三座大山”削平成人人都能翻越的“小土坡”。

笔者观点当人们对未来有了稳定的信心,对每一次交易都充满信任,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有了坚实的依靠时,“消费安全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到那时,消费将不再需要任何“刺激”,它会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中国的消费额,也终将回归到与其庞大人口规模相称的水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费不用刺激,中国人不花钱不是因为穷,3大痛点封住很多人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