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20:55

我是上海人,旅游景点莎车县,探土陶老作坊,赏手工捏制真土陶。

以为莎车只有老城的土房子能拍照片,只有叶尔羌汗国王陵能看古迹,只有巴扎能买特产,结果走了几个没人提的地方才发现,真正的莎车味道全在这些冷门角落里。我从成都坐火车到莎车,先跟着人流去了叶尔羌汗国王陵,门口全是举着手机拍大门的游客,挤到陵寝跟前也只能看个外墙,里面的墓碑、雕花啥的,没个解说根本不知道讲的是啥故事,旁边卖丝巾、葡萄干的摊子比游客还多,跟别的旅游区没两样,一点新鲜劲儿都没有。后来问了个在陵里扫地的本地大叔,他说要想看真东西,去里面的阿勒屯清真寺,那地方少有人去,全是老物件。我按着他指的路找过去,那清真寺在陵的西侧,木门上全是雕刻,有花有叶还有经文,都是几百年前的老手艺,这清真寺跟汗陵一起,2001年就评上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好多网红景点的历史都久。可除了门口一块小牌子,啥介绍都没有,站在里面根本想不出当年信徒在这儿祈祷的样子,要是能整个简单的解说牌,讲讲这寺里的故事,也不至于让人白跑一趟。现在这样,好多人来了都直奔汗陵,把这清真寺当背景板,纯属浪费了这么好的老建筑,这波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从汗陵出来,我没去网红的阿曼尼莎汗纪念陵主景区,而是绕到旁边的巷子,找到了一家土陶老作坊。这作坊是三代人传下来的,老板叫阿卜杜,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做土陶,店里摆的土陶碗、土陶罐全是手工捏的,用的是莎车本地的红泥,烧出来带着淡淡的土腥味,不像市场上卖的机器货,光溜溜没一点质感。我站在旁边看他做陶罐,手里的泥在转盘上转着,一会儿捏出个口,一会儿修个底,没半小时就成型了,再放到院子里晒,等干了再烧,一套下来要好几天。老板说他们家的土陶不用釉,全靠泥本身的黏性和火候,用个十年八年都不会坏。不像纪念陵景区里卖的那些土陶工艺品,看着花哨,回家没几天就裂了。可知道这作坊的人太少,一天也就两三个游客找过来,大多还是本地人来买日常用的土陶。其实这样的地方才叫有莎车味儿,不像景区里那些包装出来的东西,全是套路,真材实料才是王道。


后来我又去了莎车大巴扎,没在外面的小商品区逛,而是往里面走,找到了一个“十二木卡姆”弹唱的小摊位。那地方就支了个小桌子,几个老艺人围着坐,有弹都塔尔的,有拉艾捷克的,还有个老爷爷拿着手鼓,一开口唱木卡姆,声音又亮又有劲儿,周围坐的全是本地老人,有的跟着打拍子,有的跟着哼两句。不像景区里的木卡姆表演,要花钱买票,还得等时间,这里都是自发的,想唱就唱,想听就坐,不用花钱,还能跟老艺人聊两句。我坐那儿听了半小时,旁边的本地阿姨还给我递了杯茯茶,说这才是真正的木卡姆,不是唱给游客看的,是唱给自己人的。可好多游客来了巴扎,都只顾着买葡萄干、核桃,没人往里面走,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方。这些老艺人唱了一辈子木卡姆,比那些景区的表演者更懂其中的味道,真是高手在民间。


最后一天我去了喀尔苏沙漠,没去人多的沙漠乐园,而是跟着本地朋友去了旁边的“沙漠胡杨谷”。这地方门票才20块钱,一路上没几辆车,特别清净,进去就能看到成片的老胡杨,有的歪着身子,有的枝桠伸得老长,有的都枯死了还立在沙子里,看着就有劲儿。不像沙漠乐园里,全是玩沙漠摩托、滑沙的,吵得不行,想拍张照片都全是人。这里的沙子也细,光着脚踩上去不硌得慌,往胡杨树下一坐,吹着沙子风,比在乐园里挤着舒服多了。就是路有点不好走,都是沙土路,两驱车得慢慢开,好在有指示牌,不会走错。我在这儿待了一下午,拍了好多胡杨的照片,没一个人影,全是沙漠和胡杨,看着特别舒服。这地方这么美还没多少人知道,完全是小众宝藏,小众宝藏才够味,要是好好整个路牌,再宣传一下,肯定能成新地方。


我这趟莎车行下来算是看明白了,别光盯着那些网红景点跑,那些藏在巷子里、巴扎深处、沙漠边上的冷门地方,才藏着莎车真正的样子。阿勒屯清真寺的老木雕、土陶作坊的手工活、巴扎里的木卡姆弹唱、沙漠里的老胡杨,这些比老城的游客堆、汗陵的拍照点有意思多了。就是这些地方要么没解说,要么没宣传,好多人来了根本不知道,白瞎了这么好的资源。我觉得要是能在这些冷门地方加些简单的解说牌,在车站、景区门口放些介绍这些地方的小册子,引导游客多走走,别只扎在网红点里,肯定能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莎车。还有那些老作坊、老艺人的摊位,也别藏得那么深,稍微整个显眼点的标识,让游客能找到,也能让这些老手艺、老味道传下去。以后再有人问我去莎车去哪玩,我肯定不让他们只去老城和汗陵,就推荐这些冷门地方,虽然设施没那么全,但看的都是真东西,比人挤人强多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是上海人,旅游景点莎车县,探土陶老作坊,赏手工捏制真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