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打出“能源牌”,要求减少购买俄油气,中方回应成关键
前言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最近在电视采访中抛出一段“交易式喊话”,瞬间引爆国际舆论场。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如果中国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美国愿意立刻加大对华能源供应。
这番表态看似是商业合作邀约,背后却交织着大国能源博弈的复杂信号。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关注。
正文赖特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将中美两国定义为“全球能源供需的天作之合”——美国是最大出口国,中国是最大进口国,他强调,双方加强能源贸易不仅能实现互利共赢,还可提升全球市场稳定性。
不过,这番看似中立的提议背后,实则暗含美国试图撬动中俄能源合作格局的战略意图,但值得注意的是,赖特的亚洲之行已提上日程。
他透露将在几周内访问亚洲,韩国被列为重点合作对象,除了油气领域,美韩在核能技术合作上也有望突破。
同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韩国总统李在明通电话,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中韩扩大对美国油气资源的采购,特朗普更在社交媒体上预告,将推进一项“超大规模”的阿拉斯加油气交易,尽管具体细节尚未披露。
这一连串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近一个月来,美国加速布局亚太能源市场,例如10月中旬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商Venture Global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一份长达20年的供应协议,而此前该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原本聚焦于欧洲,这一转向透露出美国急于在亚洲能源市场抢占份额的战略调整。
中国对此类“替代供应”提议显得十分谨慎,俄罗斯的油气不仅价格更具竞争力,且通过陆路管道运输安全性更高。
以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为例,2023年对华供气量已达220亿立方米,并计划在2025年提升至380亿立方米,这条能源动脉的稳定性,远非海上运输能轻易替代。
另一方面,美国自身的能源出口能力也存在现实瓶颈,2023年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约8000万吨,其中约60%流向欧洲。
若要大幅增加对亚洲供应,需优先解决墨西哥湾港口拥堵、巴拿马运河通航效率下降等基础设施问题。
今年10月初,一艘载有美国LNG的货船因巴拿马运河干旱延误长达15天,这类风险恰恰是中国能源进口商需要权衡的现实因素。
结语大国能源合作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安全与市场规律的双重博弈,中国始终秉持多元化能源进口策略,既要保障供应安全,也要维护长期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无论外部如何喊话,中国的能源选择必将基于国家利益与市场需求冷静推进,未来全球能源棋局如何落子,我们拭目以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