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20:34

日本熊从“伤人”变“吃人”,保护政策成双刃剑,如何破局?

2025年的日本,被一种意想不到的危险笼罩着,熊。
截至10月28日,已有13人死于熊的袭击,这个数字打破了2006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往年日本因熊袭击丧命的人基本都在5人以下,从2021年开始,这个数字就慢慢往上走,2023年到了6人,谁也没想到2025年会直接突破两位数。

今年的熊害已经不是简单的“动物伤人”了,而是彻底失控的“人熊冲突”。
秋田县、岩手县、宫城县这些地方,接连发生熊闯入民宅、攻击人类的大事。
最让人揪心的是7月4日岩手县的那起事件,一只熊闯进了一位80多岁老奶奶的家,不仅发动袭击,现场还留下了明显的吃人痕迹。
专家后来判断,这只熊从一开始就是以吃人为目的发动攻击的。

这个结论挺让人后背发凉的,要知道在日本过去130年的相关记录里,这种情况还是头一次出现。
有分析说,如果熊一旦记住了人类的味道,把人类当成猎物,那后续的吃人行为可能会越来越多,这个风险真的不能忽视。
从“伤人”到“吃人”日本熊的习性变了?除了这种极端的吃人案例,日本现在还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城市熊”。

这些熊大多是幼崽,它们的妈妈被捕杀后,没人引导它们回归深山。
本来这些幼熊应该在野外学习生存技能,但它们却留在了有人类食物残渣的地方过冬,慢慢就适应了城市周边的环境。
时间一长,这些熊对人类的警戒心越来越弱,有的甚至在超市停车场、居民区的垃圾桶旁常态化活动,还有的居然能穿越地铁高架。
人和熊的生活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以前觉得熊只在深山里,现在城市周边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熊害也渐渐有了常态化的趋势。

为什么今年的熊害会这么严重?其实原因挺复杂的。
一方面是日本推行的“将熊放回深山”的保护政策,这个政策确实让熊群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同时也让它们的栖息地不够用了,只能往人类的生活圈扩张。
保护野生动物是好事,但没配套好种群调控和栖息地扩容的措施,反而让人和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另一方面,今年日本山里的坚果类食物收成很差,熊找不到足够的食物,只能频繁下山觅食。

肚子饿到极致,它们自然会主动靠近农田、村庄,甚至闯进民宅找吃的,人类被袭击的风险也就跟着升高了。
更何况,这些年日本有些地方搞乡村振兴,民宿、露营地越建越靠近深山,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也进一步压缩了熊的生存空间。
自卫队支援+防熊用品热销日本人如何对抗“熊患”?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熊害,日本地方政府已经扛不住了。

秋田县知事直接表态,仅靠地方的力量根本应对不了,无奈之下只能向防卫省提出请求,希望派遣自卫队支援。
目前防卫省正在考虑让自卫队参与后方支援工作,比如运输捕熊装备、收集熊的活动信息之类的,不过不会让他们携带枪械。
这可能是日本第一次因为野生动物灾害申请自卫队支援,从这也能看出地方的压力有多大。
地方的捕熊队员本来就少,秋田县也就23个人,要覆盖1.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再加上专业的捕熊笼数量不足,仅凭他们确实很难控制住局面。

自卫队的加入,至少能缓解后勤方面的压力,让捕熊队员能更专注于捕熊工作。
地方政府在想办法,民众也没闲着,大家对防熊用品的需求一下子暴涨。
以前一款模拟大型犬吠叫声的驱熊装置,一天也就卖10个左右,现在一天能卖70到80个,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除了这个,防熊喷雾、超声波驱熊器、金属防熊围栏这些东西也卖得特别好,电商平台上相关产品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涨了不少。

不过靠买防熊用品只能算是被动防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有长期的方案。
目前日本环境省已经成立了“熊害对策专案组”,打算推出“可控保护”政策,比如划定熊的核心栖息地、科学控制熊群数量、投放人工饲料之类的。
其实加拿大有个“人熊共存计划”做得不错,通过设置密封垃圾桶、农作物防熊网这些方式减少冲突,日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熊害这件事,说起来挺让人感慨的。

熊只是为了生存才下山觅食,人类也是为了生活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两者的冲突看似偶然,实则是人与自然边界模糊后的必然结果。
保护野生动物和保障人类安全,这两者本来就不是对立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日本这次的熊害给全球都提了个醒,野生动物保护不能只追求数量增长,更要注重生态平衡和风险防控。
希望日本能尽快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案,既不让熊群受到伤害,也能让民众安心生活,毕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熊从“伤人”变“吃人”,保护政策成双刃剑,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