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20:35

2025中美贸易战全纪录: 从寸步不让到突然休战,中国为啥这么硬气?

牵动全球八十亿人的中美贸易摩擦,几乎贯穿2025年全年的关税博弈,最终在韩国釜山一场时长一小时四十分钟的会面后暂时休战。
这场以贸易为名的经济博弈,始于年初美国对全球多国发起关税攻势,在中国被迫应战后逐步升级,年底却突然降温。

其背后深层原因,或许在于中国在稀土、大豆、全球海运港口等领域掌握的关键话语权。
中国如何逐步反制?双方博弈过程具体如何?这场波及每个人、险些冲击全球经济的事件来龙去脉究竟怎样?未来包括中国外贸出口在内的全球贸易又将走向何方?

2025年4月3日凌晨,首轮贸易摩擦启动。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对所有国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10%基础关税,4月5日生效;同时对与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60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对等关税”,最低17%,最高49%,其中对中国加征34%,4月9日生效。美方还声称“禁止报复”,否则将采取更强硬措施。

此举震惊全球,就连极少公开评论时政的巴菲特也批评,美国加征关税是针对全球的“战争行为”,甚至波及南极附近仅有企鹅居住的岛屿。
为何这场全球范围的关税战最终演变为中美一对一博弈?关键在于多数国家面对冲击时的反应:要么沉默接受,要么寻求谈判以优惠条件换取缓和,唯有中国敢于正面回应。
4月4日,中国宣布对等反制,将美国商品关税定为34%。

双方随后进入“美方加码-中方对等反制”的循环,不到十天,中美关税水平分别飙升至145%和125%。这一水平若严格执行,两国贸易将基本归零,相关企业面临无利可图甚至破产的风险。
4月的春寒中,双边贸易几乎降至冰点。

事实上,关税摩擦早有前兆,其他领域也同步升温。
2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3月4日翻倍至20%。中国随即对美国能源商品和农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其中大豆关税为10%。
高科技领域同样紧张:3月25日,美国商务部将54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AI研发、超算及高性能芯片设计相关技术;
5月13日,美方再发三份文件加强AI芯片出口管制,试图阻断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路径。中国则在4月启用搁置十五年的反制手段,对七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而这些元素恰是美国高精尖军工产品的关键原料。



极限施压难以为继,谈判成为必然。
5月至9月,中美贸易代表在瑞士、英国、瑞典、西班牙举行四轮磋商,核心成果可总结为“降温、冷静、缓和、共识”:此前高关税逐步取消或暂停,投资障碍等问题也达成框架性共识。正当全球期待局势缓和时,9月底至10月初,美方突然启动第二轮极限施压。
其背景与大豆贸易密切相关:中美谈判期间,美国大豆因关税成本上升(较此前增加近25%)失去中国市场,转而寻求巴西、日本、印度等替代市场,但巴西遭美方加征50%关税,日本年进口量仅300万吨(不足中国零头),印度以农村人口占比高为由拒绝进口。

8月,特朗普要求中国下达四倍于平时的大豆订单,中方却于次日宣布从巴西预购800万吨(9月)和400万吨(10月)大豆,总量达以往美国进口量的一半。美国中西部豆农库存积压、价格下跌,而农业大州是特朗普的核心票仓,这一局面迫使美方采取行动。
9月底至10月初,美方升级制裁:实施“50%穿透性规则”,将制裁范围扩大至中国企业持股超50%的所有公司(无论注册地和业务),波及数千家企业,荷兰安市半导体被冻结资产、中方董事长被驱离即为此规则所致。

中国随即升级反制:10月9日宣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及锂电池材料出口限制,规定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若使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稀土占比超0.1%,需经中国许可,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体制造、二次回收等核心技术出口也被严管。

中国掌握全球绝大多数稀土开采、分离加工和磁体制造能力,此措施直接影响美国军工装备、荷兰光刻机、德国特斯拉、印度苹果手机等产业链。
同期,美方启动对中国海事物流造船业的“301调查”,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资相关船只征收港口服务费,导致靠港费上涨十倍且逐年递增。
这一措施导致中国船只靠港费上涨10倍,且收费将逐年增长。背后背景是中国造船业已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而美国国内造船、港口、航运、重型机械等产业长期衰弱,美国认为这触及了其供应链安全,形成“你不买我的豆,我就查你的船”的荒诞局面。
中国迅速回应:美国资本持股25%以上的船只进入中国港口,一律征收费用。美国造船量虽少,但在海外投资的船只数量众多,而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占7个,船只靠港需求迫切。
10月14日新规生效当天,就有美国船只中招。一艘13日抵达宁波的美国船只,14日卸货时缴纳了446万元港口费,相当于整趟货运白干。
除上述领域外,美国对中国建材、家居等传统制造业加征关税,中国则对锂电池负极材料、超硬材料等先进材料和设备实施出口管制;美国对中国企业开展调查,中国就对英伟达、高通等美国科技巨头启动调查。
无论美国如何出招,中国均全面反制且招招打七寸。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曾表示,特朗普试图通过制裁和威胁在谈判中获取优势,但第二轮交锋后,美国不仅未占到便宜,反而让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印证了中国在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
美国国内各方不满情绪持续叠加:关税导致大豆爆仓、烂在地里,农场主濒临破产;
10月10日特朗普发签字长文威胁加征100%关税,导致美国股市暴跌,金融巨头和股民资产缩水;
中国反制后,甲骨文、亚马逊、X美服等美国公司被逐步移出中国供应链,稀土库存见底的军工巨头经营承压。

此外,美国两党扯皮导致政府停摆,公务员和军队无法正常休假。多重不满最终引发全美50个州、700万民众齐聚街头抗议,高喊“不要国王(NoKing)”。

特朗普还被12个州联合起诉,这些州认为其擅自加征关税未获国会审批,属于越权违法,案件11月开庭。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决关税不合法,相关措施或将全部取消。
反观中国,除稀土外,还有一张未打出的“王牌”——药品原材料。
美国媒体提醒,中国在全球药品供应链中影响力巨大,主导了商业制药关键成分的全球供应,这成为悬在美国医药巨头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多重压力下,10月25日至26日,中美贸易代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磋商,10月30日公布结果:
美方取消年初针对中国商品的10%芬太尼关税,暂停对中国商品24%对等关税一年;暂停“50%穿透性制裁”一年;暂停对中国海事船只的调查和收费一年。
中国同步采取对等安排,双方暂时停火。
纵观2025年,中美贸易博弈以美方关税攻势始,经中方强硬反制,最终回到年初状态。尽管中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未来仍存不确定性——双方措施仅暂缓一年,后续或需继续应对。

数据显示,9月中国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27%,为连续第六个月两位数降幅,而整体出口额增长8.3%,表明中国对美市场依赖度降低,东盟和欧盟已成为前两大出口目的地。
同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母机等美方优势领域,中国正加速追赶;而美国军工、医药等核心产业依赖的原材料,中国已形成优势。全球化曾让中美双赢,但中国不会止步于“廉价劳动力制造”,时代的变化正在重塑贸易格局。
#中国##美国##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关系##时事热点头条说##上头条 聊热点##热点##经济##财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5中美贸易战全纪录: 从寸步不让到突然休战,中国为啥这么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