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23:59

茶叶好不好,没喝过都不要轻易下结论,人不可貌相,茶也是!

前两天,我一位朋友收到友人赠送的两饼普洱茶,一饼生茶,一饼熟茶。趁着周末休息,我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喝茶,刚好他也带了这两饼茶来一起品鉴。
那天早晨下着小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连续几天的秋雨让我们一致决定先喝熟茶,先让身体暖和起来。

我接过朋友手里的熟茶,开始拆开包装棉纸准备撬茶。
茶饼是2019年的,但包装只有一层棉纸,见状,一起喝茶的一位朋友说:“咦?看这包装感觉有些随意啊,这个熟茶可能不太行。”
我心想:“现在很多茶饼都是双层棉纸包装,单层的确实是很久没看到了,尤其还是近些年的茶叶。”

我闻了闻茶饼,陈香显著,没有明显的堆味或是酸臭味,香气纯正,还是可以喝一喝的。
我用的主泡器是220毫升容量的紫陶壶,投茶7.5克,开水冲泡。
润茶一次,润茶时长5~8秒左右。汤色酒红,我没用滤网,茶汤比较干净透亮,没有浑浊杂质。

看到茶汤时,我们对这个茶的印象分提高了不少,于是,都开始期待它的口感了。
正式冲泡的第一泡,汤色酒红,比润茶的汤色更深,但是透亮度还是很不错的,依旧是干净明亮的。闻叶底,带有陈香、木香、药香,没有杂异味。
闻茶汤,有明显的药香、参香,入口微苦,汤感滑润。

第二泡,茶汤的苦底变得更重了,但是苦后还带有略微的回甘,有舌底生津的感觉。茶汤的厚度也更醇厚了。
第三泡与第二泡相比,相差不大,总体口感还是稳定的。
随着冲泡次数增多,越往后泡,茶汤的苦底降低了,甜度又增加了,尤其是茶汤温度降低之后再喝,入口更甜。

喝完这个熟茶后,我们都开玩笑说,这茶不可貌相啊!
当我们都还沉浸在熟茶的品鉴体验中,朋友拿出另外一饼生茶说:“我们再喝一喝这个生茶。”
生茶与熟茶一样,都是单层棉纸包装,但是这会儿没人再关注包装的事了。

生茶的包装棉纸上注明了是古树茶,加上刚才熟茶的“大反转”,让我们不禁对这饼生茶有了期待。
生茶是2024年的,年份较新。这次我们直接就开汤试茶了。
我用的主泡器是容量130毫升的盖碗,投茶7.5克,开水冲泡。

润茶1次,时长5~8秒。润茶之后,挂杯香带有蜜香,但是香气褪去较快。
接下来便开始正式冲泡,汤色黄亮,汤中可见明显茶毫,茶汤带有花香、蜜香,以及轻微的青草香,这可能与年份较短有关系,新茶的青味还没有完全褪去。
第一泡茶汤,入口清甜,回甘与生津不是很强烈。我们又继续冲泡第二泡。

第二泡的茶汤,汤色更黄亮,茶汤有明显花香,滋味比第一泡稍微厚重一些,但整体的回甘与生津仍然不是很强烈。
第三泡,我们继续关注茶汤的滋味,发现与之前相比,区别还是不太明显,可能这个茶的风格特点就是偏清甜型的,同时也没有清凉感。
之后冲泡的三四泡,仍然没有让我们惊艳的地方,也许是期待值拉高了,导致我们喝完也没有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

空闲时间,约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本就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虽然生茶的体验有些许遗憾,但是熟茶也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结语:茶叶好不好,不能仅仅看单一面,而是要结合外形、香气、滋味来综合判断。
喝茶看似简单,但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生活之道。看事情不能浮于表面,只有认真了解之后才能有相对客观的判断。

我是雅楠,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茶事分享好友,习茶之路,有您同行,喝茶的乐趣也会多几分!
声明:文案原创,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万能生活指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叶好不好,没喝过都不要轻易下结论,人不可貌相,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