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美军机坠海的真正原因?特朗普不再遮掩,中方在等求助信号
近日,国际舆论场因美军在南海的一起意外事件而掀起波澜,美军战机在南海坠海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与诸多猜测。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一反常态未作遮掩,直言是燃料问题导致,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不过是其抛出的借口。
与此同时,中方静观其变,等待美方是否会发出求助信号。
那么,美军战机坠海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美方又是否会向中国寻求帮助呢?
10月26日,南海海域突然传出一条令全球为之侧目的消息:在短短半小时内,两架美军战机相继坠毁,分别为一架MH - 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 - 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所幸的是,机上所有机组人员均成功获救。
事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对外表示,坠机原因仍在深入调查之中。
次日,正在亚洲进行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对记者关于此事的提问,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接作出回应。
他称这起事故极为不寻常,不过并不认为存在人为蓄意破坏的情况,推测很可能是燃油质量出现了问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倘若事实真如特朗普所言,美军先进的战机因所谓“劣质燃料”而坠入大海,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毕竟美军一直以全球技术最先进的军队自居,使用“劣质燃料”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对其后勤保障体系的一种严重质疑与嘲讽。
实际上,发生在“尼米兹”号航母上的这两起事故,所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是简单的“燃料问题”,它更是美军结构性疲劳的一种集中体现。
从航母自身情况来看,“尼米兹”号航母堪称美军现役航母中的“元老”,它于1975年正式服役,至今已走过50个年头。
多年来,这艘航母多次被曝出存在系统老化、核反应装置存在缺陷以及饮用水污染等诸多问题。
按常理,它本应早已退役,但由于替代它的“福特”级航母迟迟无法正式服役,它不得不继续坚守岗位。
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这艘航母上许多系统的备件早已停止生产,目前只能依靠二手零件来勉强维持运行。
如今,老化的设备与疲惫的官兵,再加上高强度的任务安排,发生事故几乎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从部署情况来看,“尼米兹”号航母海外部署的时间过长,导致人员和设备都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操作失误难以避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尼米兹”号今年3月从美国母港出发,前往西太平洋地区进行部署,6月又被紧急调往中东地区,直到10月初才返回亚太地区继续部署。
从时间跨度上计算,“尼米兹”号在海外部署的时间已经超过7个月。
长期处于高压部署状态,使得舰上的人员与装备都处于超负荷运转。
再加上美国国内目前面临政府停摆、薪资延迟发放等问题,舰上官兵士气低落也在情理之中。
在这种状态下,人员操作出现疏漏以及系统失效的概率自然会大幅上升,因此本次事故极有可能与这种持续的高强度运作环境密切相关。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网络上还流传着一些阴谋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电磁干扰”论。
有人猜测是中国在南海使用了电子战手段导致美军战机坠毁。
然而,这种说法明显缺乏依据。
就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中美两国刚刚在吉隆坡就贸易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而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向以稳健、负责的态度著称,不可能在这种敏感时刻故意制造军事摩擦。
更何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在27日明确表态:“如果美方提出,中方愿意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提供必要的协助。
”这句话意义非凡,它并非是被动的回应,而是主动向美方释放善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美军首次在南海遭遇事故。
2022年,美军一架F - 35C战斗机就曾坠入南海。
当时,美国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租用新加坡公司的潜水船,才将残骸打捞上来。
相比之下,中国南部战区海军拥有完善的打捞能力,多艘专业救援舰随时待命。
如果美方真心诚意地寻求合作,中方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打捞任务。
归根结底,美军两架战机坠入南海与中方并无关联。
目前,中方只是在等待美方发出求助信号。
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美国显然不会轻易开口。
他们一方面担心解放军会借机近距离接触美军装备,获取相关技术信息;另一方面,也害怕外界看到美军无力自救的现实,从而打破其一直宣扬的“绝对技术优势”神话。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深入分析,这起坠机事件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不容忽视。
南海早已成为美军“自由航行”行动的重点区域,美舰频繁进出该海域,不仅严重破坏了海上秩序,也极大地增加了误判的风险。
中国多次郑重强调,南海航行自由从未受到任何威胁,美方频繁的挑衅行为才是引发风险的根源所在。
而此次美军战机坠海事故,恰好从侧面印证了威胁南海和平稳定的并非他人,正是美国自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