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看唐杜甫

[复制链接]
查看: 19|回复: 0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0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4:3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杜甫《春看》的全文?
春看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势,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叫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唐杜甫春看全诗?
春看(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铁路运输
上海空运,最擅长古体诗和律诗。

【字句浅释】

题解:此诗表现了诗人爱国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春看:春天所看之所见。国破:指安史乱军攻下唐都长安。惊心:心神为之震撼。烽火:战争中的警报信号。家书:家信。白头:头上白发。浑:简直。不胜: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来束发或作装饰。

【全诗串讲】国都残破,山河依旧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树长草深。感伤时势,花儿也都落泪;怅恨别离,鸟儿也会惊心。春来三月,战火仍然未中断;消息阻隔,家信价值万金。发愁搔头,白发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难别紧。【言外之意】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下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写下此诗。春看所见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国破家离,都城残败、遍地乱草、树木空自凄青。首联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诗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非凡。次联进一步把感时恨别而堕泪惊心的感情寄托于本来是喜心悦目的花鸟身上,更显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强烈。战争连续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中断尽,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书抵万金”极易引起读者共叫,宜其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心中愁闷便频频搔首,乃至发落稀疏、新发短浅,连簪子都几乎要别不住了,足见忧愁之深长不中断。且于家国之恨外,又见白发衰落、老之将至,更增一层垂暮之哀。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推崇、传诵的有很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

春看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春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国际物流,尾联则夸大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春看杜甫古诗讲解?
古诗讲解:

《春看》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叫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原文:

《春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看(唐杜甫)
原文:

春看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叫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叫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朽迈,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叫、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天生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看,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众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代有杜甫草堂纪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看

春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看安宁、向往幸福的愿看

春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凉不堪,杂草丛生。

2.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势,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谓泪溅于花),闻鸟叫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

3.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往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往了。抵万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4.浑欲:简直要。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首二句从大处着眼,是悲壮之笔;次二句从小处落笔,言见花开而落泪,闻鸟叫而惊心。沈得潜留意到这两句诗是"乐处皆可悲"(《唐诗别裁》)的对比式写法。五六句写忧国忧家之愁,七八句写愁之深切。全诗情景交融,忧国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两句,因道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遂成广为传诵之名句。司马光曾提倡写诗"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说"晚世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并举此诗为例(见《温公续诗话》)。又《唐诗分类准绳》云:"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对国破家亡的愤恨,对战火中苍生的悲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6-2014 超星学习通-超星网络学生登录入口-超星官网网页版登录入口-超星尔雅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