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宣布参选国民党主席,郝龙斌就向大陆喊话,真面目暴露无遗
他说要“用对话代替对抗”,却又把台海比成“等边三角形”——郝龙斌的选战话术,是战略模糊帮他拿票,还是自我矛盾在拆台?我第一次在新闻里看到郝龙斌那句“用对话代替对抗”的话时,心里有个小小的期待,因为这听起来像是想把政治从对立拉回到协商与务实上来。但翻到他提出“等边三角形”的比喻时,我又觉得有种认知失调。他一方面自称“两边都有身份的那种人”,另一方面又在策略上把美国、中国、台湾放在同一个角度上讨论,这种语言在普通选民耳里,会被理解为把台湾当作一个与大陆并列的独立一角,这和他持续强调反对“某些独立主张”的立场,存在明显张力。
他避开公开辩论、把精力放在私下拉票、与地方大咖合影拉票,这套动作在选战里并不少见。但说实话,城市中产的选民更敏感于言行一致。我有个朋友阿明,他在台北做中小企业管理,平时很少谈政治,但他会观察候选人到底有没有在公开场合把观点讲清楚。阿明告诉我,看到一个候选人在镜头前模糊表态,私下又频繁拜票,这反而让他怀疑对方是为了保票而非為民服務。对多数像阿明这样的选民来说,稳定的预期比暧昧的承诺更重要。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战略模糊”在短期能守住中间选民,但长期会付出信任成本。候选人如果频繁在敏感议题上做出模棱两可的表述,选民就会用“可预测性”去衡量他能不能兑现其他承诺,比如经济政策、居住成本或青年就业。我觉得郝的游走策略在吸引某些既想和平又担心改变的人,但同时也把清晰立场的候选人塑造成更可靠的选择,这在最近几场辩论后的民意波动里可以看到影子。
再来看他没有出席辩论的这个决定。公开辩论是展示逻辑和细节的地方,回避会让媒体和对手有话题可以放大“躲避问答”的叙事。相反,像郑丽文在辩论中把立场讲得清楚,反而赢得了“立场清晰”的标签。这告诉我们,現代选战不仅是舞台上的口才,还包括公众对透明度和回应性的期待。说白了,年轻中产关注的是“你会怎么做”,不是“你说什么好听的话”。
如果站在一个选战顾问的角度看,郝龙斌要想把“对话”说得不只是空话,首先要把模糊概念具体化,让选民看到可执行的步骤,比如两岸交流中哪些具体领域可以先做试点,如何保障民众权利与经济利益,这些实实在在的方案比抽象的政治语言更能化解怀疑。其次,他需要在公共场合面对尖锐问题,而不是只在私下拉票。公众信任很大程度上来自公开回应,而不是关系网的运作。最后,他应该补强基层沟通,不是靠大咖背书,而是让普通选民、尤其是像我朋友那样的中小企业主、白领和年轻家庭,感到政策和生活能连在一起。
说到底,这场党内选举暴露的是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候选人如何在保证话题弹性与言论安全的同时,提供足够的信号让选民相信未来可预期。未来几周的走向我觉得有两条可能性,一种是模糊策略通过精心包装继续吸票,但代价是长远信任的缩水;另一种是候选人被逼到墙角,必须在公开场合给出具体而连续的政策路线,才能稳住中产选民的心。对普通选民来说,判断的标准也在变:不再只是喊口号,更在意候选人是否愿意把想法搬到台面上接受检验。
说实话,我并不站在任何一方,但我确实在观察一个现象:在信息爆炸和不确定性叠加的时代,含糊其辞的政治语言越来越难以长期取胜。你身边有人因为候选人的公开表现改变了看法吗?说说你的观察和理由,你怎么看待“对话式政治”与“策略模糊”之间的博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