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提醒:过了68岁,体检主要查这3大项,别随便乱查
李兰娟院士一句话,在许多老年人心头砸出了一块石子:过了68岁,体检别乱查,只查这三样就够了。说得轻巧,其实这背后藏着无数个老年人被吓得茶饭不思的体检报告、被反复折腾的身体,还有被误导的焦虑。今天,我想和你坐下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68岁,不是一个神秘的门槛,却是身体转弯的一道坎。这个年纪的体检,查得多,不一定查得准;查得全,不一定查得值。李兰娟院士的提醒,不是“省钱省事”的建议,而是多年临床经验的沉淀,是对“精准体检”的郑重呼吁。
那到底是哪三项?为啥偏偏是这三项?不查别的就真的放心了吗?我一一说来。
老年人最怕啥?不是病,是病得不明不白,治得糊里糊涂
咱们先来讲个身边的例子。杭州市有位老先生,72岁,身体一向硬朗,今年体检做了核磁共振、全身CT、PET-CT,一查吓一跳,说肝上有阴影,医生让他赶紧住院。三甲医院一查,说是脂肪肝的伪影,白折腾一场,折腾得心慌、血压高,连饭都不敢吃。
类似的事年年有,尤其在城市里,老年人体检越做越多,项目越查越全,CT、肿瘤标志物、基因筛查……一个不落。可你知道吗?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3年老年健康监测报告》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过度体检现象占比高达38.2%。
查多了,真的不是福。你以为是“早发现早治疗”,其实可能是“查出个烦恼来”。尤其是过了68岁,身体进入缓变期,器官代谢慢,免疫系统也不敏锐了,一些良性变化、老化现象,在影像学上容易被误判成病变。
李兰娟院士点的这三项,稳准狠,真有门道
她说,过了68岁,体检别乱来,重点看三样:肝肾功能、心脑血管检查和肿瘤高发项目筛查。听起来简单,其实每一项都藏着大学问。
咱先说肝肾功能。肝是沉默器官,肾是慢性杀手,两个都不闹腾,但出了问题往往就是大事。尤其是老年人,吃药多,代谢慢,很多药物通过肝肾排出,功能一差,就容易中招。
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毫无症状,等到水肿、尿少,那往往已经是肾病三期往后了。肝硬化更是悄无声息,常常是体检才露出端倪。
再说心脑血管检查。这不是说非得做冠脉造影、CTA,而是包括血压、血脂、心电图、颈动脉彩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指出,
65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60%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而脑卒中的发生率,在70岁后呈现断崖式上升。这类疾病发病快,后果重,但早发现可以通过药物干预、生活指导,大大降低风险。
最后是肿瘤高发项目筛查。别听“全身防癌体检”忽悠,老年人肿瘤筛查一定要精准、适度。比如男性该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女性该查乳腺钼靶和宫颈细胞学检查;
男女都要关注胃肠镜,尤其有消化道症状或者家族史的。中华医学会的最新共识指出,70岁以上人群的消化道肿瘤早筛收益率仍高,建议每5年做一次胃镜或肠镜检查。
别让体检变成“心理战”,要懂得身体的语言
很多人一到老年,心里就开始打鼓:我是不是有啥毛病?一查没事,不放心;一查有事,更慌张。体检成了“心理战”,查完比查前更焦虑,生怕漏了什么。
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和身体“交朋友”,不是打仗。你得懂身体在说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抓内鬼”。比如有些指标轻微异常,不代表有病,而是生理老化的表现。
肌酐稍高、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只是你那天没休息好,或者前一天吃了点重口味。别一看到红字就满世界找专家,那只会让你陷入无尽的担忧。
医学不是万能钥匙,是导航地图
有人问,那是不是以后体检就只查这三样?当然不是。李兰娟院士的意思,是“以这三样为核心,其他项目根据个体情况有选择地查”。
比如你平时血糖高,就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有骨质疏松家族史,就测骨密度;有慢性咳嗽史,就做肺功能。这叫“因人而异”,不叫“乱查一通”。
医学不是万能钥匙,不能一把锁开所有门。它更像导航地图,告诉你该走哪条路,哪条路堵,哪条路通。你得看得懂地图,而不是一头扎进去乱撞。
从营养学角度讲,体检报告是饮食调整的依据。比如尿酸高,是老年人常见问题,往往和高嘌呤饮食有关。你查一次血尿酸,就能知道是不是该少吃海鲜、动物内脏。
再比如血脂异常,是典型的“吃出来”的病,饮食结构一调整,指标立竿见影。体检不是“查着玩”,是“查了改”,改得对,才有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讲,老年人害怕的是不确定。你给他一份查得全面但无从解读的报告,不如一份重点突出、讲得明白的结果。清华大学心理研究所2023年报告指出,老年人对健康信息的焦虑度,与其对信息的可理解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换句话说,听得懂的报告,才是有用的报告。
身体不是机器,别拿说明书来修
有些人特别执着于“健康数值”,恨不得每个指标都达标。其实老年人不是机器,不是每个零件都要修得锃光瓦亮。很多指标有个“老年参考值”,并不需要和年轻人一个标准。比如心率,老年人60~100之间都可以接受;比如骨密度,随着年龄下降是自然规律。
体检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查出来高血脂,不是吃两周药就完事,而是要长期随访、饮食调整、运动干预。你查出脂肪肝,不是吓唬自己,而是要从生活方式入手,慢慢减重、控制饮食。医学的本质,是和时间赛跑,不是和数字较劲。
别被“高科技体检”忽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市面上流行各种“豪华体检套餐”,动辄万元起步,全身扫描、基因解码、AI算法预测,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对普通老年人意义有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超过70%的老年人体检项目存在重复或无效检查,浪费医疗资源。
真正科学的体检,是建立在个体健康档案、生活习惯、疾病史之上的动态评估。你得知道自己查的是什么、为什么查、查了之后怎么做。不是查完一堆不知道的指标就算“安心了”,那只是“自我安慰”。
查得巧,胜过查得多;查得准,胜过查得全
体检,不是比谁查得多,而是看谁查得准。李兰娟院士说的这三项,不是限制你查别的,而是告诉你:健康的核心问题,往往就藏在最普遍的指标里。
别让体检变成焦虑的来源,让它成为理解身体、呵护生活的工具。每一次体检,都是和自己一次对话,是一封身体写给你的信,读懂了,才是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2023年中国老年健康监测报告》,中国疾控中心
3. 《老年人群肿瘤筛查专家共识(2023)》,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