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网远落后于中国,铜价又飚上天,将变成新的石油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
你敢信吗?ChatGPT 一天的耗电量能供1.7万户美国家庭用一天,而支撑这些AI巨头运转的,竟然是铜这种从公元前8000年就被人类使用的古老金属。
更关键的是,当欧美还在为老化电网发愁时,中国早已建起全球领先的电力基础设施,这场电网与资源的较量里,铜正悄悄变成新的 “工业血液”—— 它真能成为 AI 时代的石油吗?
高盛在《AI 与国防将电网置于能源安全中心》的报告里把话说得很明白:铜的地位正在向石油靠拢。
这背后藏着最现实的矛盾:AI 算力越猛,电力需求越旺,而电网和硬件都离不开铜。
可偏偏欧美电网早就 “力不从心”,欧洲电网平均运行年限已达50年,北美电网超过40年,这些老古董不仅传输效率低,根本扛不住 AI 时代的电力重压。
2024年夏天,美国13个区域电力市场里,9个都出现了电力临界紧张状况,高盛预测到2030年,除了一个市场,其余都会面临用电短缺。
反观中国,早已通过特高压网络建起全球领先的电力体系,从青海的光伏电站到东部的智算中心,数千公里的输电线路能稳定输送巨量电力,这背后正是对铜的大规模应用。
中国电网每年的铜消费量高达570万吨,是欧盟的7倍多、北美的14倍,这种投入换来了实实在在的优势。
国内某头部云厂商的智算中心,单座园区电力负荷达300兆瓦,年耗电量相当于一座50万人口县城的全年用量,却能稳定运行,这在电网老化的欧美简直难以想象。
铜为什么成了刚需?看看它的性能就懂了,导电效率是铝的1.6倍,电阻率极低,使用寿命能到 30至50年,是铝制品的两倍以上,电力传输里根本找不到完美替代品。
AI时代这种需求被放大到极致:每个高端GPU芯片都得靠铜导热和连接电路,就说最火的英伟达 H100,里面有 3273 颗锡球,每颗都对应 1-2 条铜导线,断一根都可能让芯片停工。
而H100的热设计功耗已达700W,最新的GB300服务器单机柜功率密度最高130kW,和中小型柴油发电机差不多,必须用大量铜制散热组件才能降温。
数据中心更是吞铜大户,施耐德电气测算,1GW数据中心用铜量约6.58万吨,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总用铜量达46.7万吨,占全球铜消费量的 1.7%。
2026 年预计涨到71万吨,这还只是设备用铜,电网设施的需求更惊人,2026年电网用铜量将达 62.4万吨。
英伟达的GB200超级芯片用铜缆连接,单机柜电缆总长近2英里,要是按H100的出货量估算,35万到40万台GB200得用掉3万吨铜。
再加上新能源领域的需求,每辆电动车用铜80公斤,是燃油车的5倍;每GW光伏装机需500吨铜,风电要600吨 —— 铜的需求彻底被点燃了。
可供给端却跟不上节奏,过去十年全球铜矿产量年均增速才2.1%,国际铜业研究组织2025年10月还下调了预期,2025年预计仅增长1.4%。
优质铜矿越来越少,智利矿山的铜采掘平均品位从2010年的1.6% 降到2024年的1.1%,开采成本越来越高。
惠誉旗下BMI预测,未来十年铜矿产量增速远赶不上AI、新能源催生的需求增长,这种供需失衡直接推高了铜价。
高盛已经看到2027年铜价会达到每吨10750美元,现在国证有色金属行业指数涨 2.21%,有色 ETF 基金涨2.41%,市场早就用脚投票了。
欧美想追上来?难。电网升级是金属密集型工程,高盛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贡献60%的铜需求增长,这一增量相当于当前全球铜消费总量加美国年消费量。
可欧美不仅缺钱,还缺时间,欧盟电网每年铜消费约75万吨,北美40万吨,瑞银预测2024到2030 年两者累计增量才25万吨,这点量连中国一年的零头都不够。
更尴尬的是,他们想加速开采铜矿也没那么容易,环保审批、矿山建设周期长,等产能上来,恐怕早就错过 AI 竞争的窗口期。
中国这边已经在产业链上提前布局,从上游矿山的无人化开采,到中游企业攻克超薄高强铜材技术,再到下游适配新能源、AI 的铜基解决方案,全链条的数智化升级让中国既能保障自身需求,还能在全球铜市场掌握话语权。
2024 年中国原铝产量约 4400 万吨,占世界 60.12%,虽然电解铝产能接近上限,但在铜加工和应用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全产业链能力是欧美短期内无法复制的。
现在再看高盛 “铜将成为 AI 时代的石油” 的判断,其实一点不夸张。石油支撑了工业时代的运转,而铜正在支撑 AI 时代的算力、电力和能源转型。
欧美电网的落后,本质上是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布局的双重滞后;中国的领先,则是提前洞察到 “算力 - 电力 - 铜资源” 的核心逻辑后的必然结果。
当铜价一步步逼近每吨1万美元,这场围绕金属和电网的较量,已经决定了谁能在AI革命中占据主动,毕竟,没有稳定的电力和足够的铜,再先进的算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