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7 16:59

秋日黔行·养在贵州 | 习水:一席山水画,一幅丰饶图,邀您共品读

秋日习水,山川入味,岁月成醇。
这片土地在雄浑与温润交织的秋意中,将自然的馈赠与时光的沉淀,都融进了每一道风味、每一处景致里。
这里的秋,交织着赤水河的醇烈与山野间的丰饶。在这片因水得名、因酒扬名、因绿成名的土地上,生活于此的人们,早已将“秋收冬藏”的古老智慧,演化为与山川气候相濡以沫的生存之道。它不只是一种饮食传统,更是一幅融合了山地禀赋、酿造技艺与人间烟火的生动图景。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绿洲红城”,解读其独特而豪迈的秋日语言。



习水的秋日山峦,在亿万年前形成的丹霞地貌上铺陈开来,如同一座座天然的宝库。这里的气候温润,森林覆盖率极高,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山珍。

岩蜂蜜
习水岩蜂蜜是产自贵州习水县丹霞谷景区的特色农产品,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其核心产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5%,拥有3600多种花源植物,其中近600种为山花和药材花,为岩蜂提供了优质的蜜源。

在三岔河镇丹霞谷风景区,当地采用传承百年的“悬挂式”养蜂技艺,将蜂箱固定在数十米高的崖壁上,既避开了天敌侵扰,又利用崖壁低温环境延长了蜂蜜成熟周期。岩蜂蜜每年仅采收一次,成蜜周期长达一年,产量较少。

其蜜液晶莹剔透,含糖量低而营养成分丰富,入口甜中带香,具有独特的天然芳香。除了绝佳的风味,习水岩蜂蜜的药用价值也备受认可。现代医学认为其在改善血液成分、保护肝脏、快速补充体力及杀菌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习水岩蜂蜜,凝聚了悬崖的险峻、百花的精华与时光的沉淀,每一滴都是对自然与传统的致敬,无愧为来自深山崖壁的液体黄金。

方竹笋

秋雨霏霏,在习水海拔1400米以上的中山峡谷地带,被誉为“山珍”的方竹笋正应时破土。笋农们穿梭于茂密竹林,娴熟地采收这份大自然独厚的馈赠。习水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方竹笋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高山林间的云雾滋养、显著的昼夜温差,使得这里生长的方竹笋肉质尤为厚实、口感清甜脆嫩,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食之有清热化痰、利膈爽胃的养生之效。

这枚来自深山的精灵,在厨艺界更是“点睛之笔”。新鲜的方竹笋,笋体饱满,口感清甜脆嫩,无论是简单的凉拌,还是与本地腊肉、土鸡同烹,方竹笋都能吸味增鲜,其脆爽口感与浓郁荤香相得益彰,成就了一道道地道黔北风味。笋子富含纤维素,能助消化、解油腻,是秋日调理肠胃的天然佳品,更是高端宴席上征服味蕾的精品。

筒筒笋腊猪脚

一道“筒筒笋腊猪脚”是习水人家秋日的待客大菜。晒干的方竹笋泡发后,与历经时光熏染的腊猪脚一同放入铁锅,加入几颗花椒、几片老姜,用柴火慢炖。数小时后,腊肉的咸香与竹笋的清香完美融合,猪脚软糯不腻,竹笋吸饱了汤汁,嚼劲十足。这道菜,既有山的味道,也有时间的味道,温补而不燥热,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积攒能量。




水是习水的灵魂。奔流不息的赤水河,不仅是英雄河,更是一条美酒河。秋季,随着气温转凉,水体清冽,正是酿酒微生物开始活跃的时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正讲述着一个关于水土、技艺与传承的动人故事。

习水产区的核心优势,源于其不可复制的自然禀赋。赤水河流域(习水段)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周群山环抱,形成了适合酿酒微生物菌群生长繁殖的独特环境。这条“美酒河”水质清澈甘洌,酸碱度适宜,富含多种矿物质,是酿酒的绝佳水源。加之本地特产的优质红缨子高粱,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高,完美契合了酱香酒“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工艺需求。这方水土,是习水酱酒得以诞生的先决条件。

谈及习水酒业,绕不开其龙头——习酒。习酒厂位于赤水河中游的习水县习酒镇,与茅台酒厂隔河相望,共享同一片核心产区的天地精华。习酒以优质的酱香型白酒闻名于世,其工艺承袭古法,坚守传统的大曲酱香“12987”生产工艺,酿造周期长达一年,并需经过至少三年的陶坛窖藏。 其主打产品“习酒·窖藏1988”以其“优雅、细腻、醇厚、协调”的风格,被誉为“君子之品”,成为了中国酱香型白酒的经典之作。习酒不仅是一个商业品牌,更是习水乃至贵州的一张飘香名片,承载着将酱香美酒传遍世界的使命。

除了习酒这一巨头,习水的酒业生态呈现多元共生的繁荣景象。境内还分布着众多中小型酒企,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习水产区的丰富层次。此外,习水产区还涵盖了啤酒、配制酒等多种酒类,展现了其酒业生产的广度。这种“一超多强、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使得习水酒业更具韧性与活力。

从一滴甘泉到一杯美酒,从一家企业到一个产业,习水人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迎接未来。赤水河依旧奔流不息,它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承载着财富、梦想与文化的“流金河”,继续滋养着习水这片醇香的土地。

习水羊肉粉
习水人并非豪饮无度,他们更善于将酒文化与膳食巧妙结合,一碗羊肉粉便是最好的体现。习水人相信,适量饮用由本地高粱酿造的酱香美酒,能够活血通络、驱散秋寒。这种“酒补”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的生活习惯中。

每日清晨,习水县城的活力总始于街头巷尾弥漫的浓郁羊肉香气。遍布全县的800余家羊肉粉店热气蒸腾,食客们一句“来碗粉,多放胡辣椒”的熟悉吆喝,唤醒了城市的清晨,也道出了这碗粉深深植根于习水人骨子里的味觉记忆与乡愁。

这碗粉的灵魂,在于其核心原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习水黔北麻羊”。得益于当地山林中丰富的紫花苜蓿、柴胡等中草药滋养,麻羊肉质鲜嫩且毫无膻味。经过猛火煮沸、文火慢炖,并佐以柚子叶及秘制中药包去腥提香,最终熬制成一锅乳白醇厚的灵魂羊汤。烫煮好的米粉铺上薄如蝉翼的羊肉片,浇上一勺羊油熬制的红亮辣椒油,再撒上香菜,入口瞬间,米粉的爽滑、羊肉的鲜嫩与汤底的香辣在口中交织,令人回味无穷。若想添点滋味,便倒上一小杯本地酿的酱香酒或高粱酒。酒的清冽中和了羊肉的丰腴,暖意在舌尖与胃里同时蔓延,驱散山间的微凉,开启活力一天。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傍晚,朋友小聚也常以“粉配酒”为乐。一碗加了羊杂的羊肉粉作下酒菜,再开一瓶习酒,酱香与羊肉的鲜相互映衬。不用精致菜肴,就着粉里的酸菜、辣油,酒过三巡,粉也见底,浑身舒畅。这看似简单的搭配,藏着习水人对生活的热爱——用最本土的美味,把平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习水豆腐皮
在习水,饮食的温暖早已超越了生理层面,融入社会交往与集体记忆,成为一种情感的表达。

秋夜微凉,家家户户的火锅开始沸腾,最具习水特色的,莫过于“习水豆腐皮火锅”,薄如蝉翼的豆腐皮是不可或缺的风味符号。
习水豆腐皮的出众品质,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丹霞红土富含铁质,赤水河滋养的本地小黄豆饱满优质,配以清洌山泉水,经过水磨、滤浆、煮浆、压制等传统工序手工精制,成就了其弹韧耐煮、豆香浓郁的特质。无论是入红汤火锅久煮不烂,还是凉拌成菜,都尽显其百搭魅力。

“习水豆腐皮”这枚拥有“贵州名优食品”称号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家家户户这方小小的火锅,不仅是驱散秋寒的美食,更是维系亲情友情的纽带,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苕汤圆
在习水有一道以本地特产红苕为灵魂的传统小吃——苕汤圆,这道小吃藏着山里人的巧思,不仅是节庆时节象征团圆的佳品,更是日常生活中的暖心美味,承载着浓厚的山地饮食智慧。
pic/rv24ok1fsu5.jpg
习水多山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绵密香甜的优质红苕,这为苕汤圆的制作提供了绝佳原料。其制作秉承自然:将蒸熟的红苕捣成细腻苕泥,与糯米粉巧妙融合揉成面团,不借外力,全靠红苕自身的清甜来奠定风味基调。内馅则通常包裹着由本地核桃、花生与芝麻混合而成的香脆坚果碎。
pic/vi4gsajwsau.jpg
图片来源网络
煮熟后的苕汤圆,外皮呈现出温润的琥珀色,在糖水或醪糟中微微荡漾。入口瞬间,是糯米的极致柔滑与红苕的质朴甘甜,随之而来的是咬破后坚果馅料的浓郁脆香,口感层次丰富而和谐。
如今,这道蕴含着家庭团圆记忆的美食,已从农家灶台走向街头小吃摊,成为游客品味习水风土、感受地道烟火气的独特名片。一碗下肚,暖意与甜香一同沁入心田,成为难忘的习水味道。

苕丝糖
pic/g5xxxdflrb0.jpg
图片来源网络
在土城镇,百年时光凝练成一道甜香——苕丝糖。取当地温润糯米、赤诚红心苕,佐以晶莹砂糖,历经三十六道匠心锤炼。蒸煮间唤醒谷物的魂魄,煎搓中雕琢千丝万缕。终成酥脆轻灵之态,入口如雪初融,只留清甜萦绕齿颊。更可缀入山野之珍:花生添馥郁,芝麻增醇香,核桃赋清韵。这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岁月沉淀的风物诗。每逢佳节,这份金丝玉缕般的甜蜜,便成了古镇人家最温暖的待客之道。
豆花
在习水,衡量待客诚意的标准,常藏在一碗热气腾腾的鲜做豆花里。这道家常美味,因赤水河的馈赠自带鲜甜,成了当地人宴请宾朋时不可或缺的“最高礼仪”。
pic/lesetbvyd3b.jpg
图片来源网络
习水鲜做豆花的灵魂,是赤水河滋养的本地黄豆与山泉水。清晨,农户将饱满的黄豆泡发,用石磨细细研磨成浆,滤去豆渣后倒入大铁锅,柴火慢煮至豆浆沸腾,再点入自制的酸汤或胆水,压实静置片刻,豆浆便凝结成雪白软嫩的豆花。舀一勺入碗,豆花入口即化,带着黄豆的清香与泉水的甘润,无需过多调味,仅蘸一点盐辣椒,便鲜甜十足。
pic/kuqtup3ajnk.jpg
图片来源网络
待客时,一碗刚出锅的热豆花必是头道上桌的菜。主人会笑着说“先尝口豆花,解解乏”,看着客人吃得满足,才忙着端上其他菜肴。如今,街头的豆花馆子也延续着这份质朴,一碗豆花配米饭,成了习水人日常的慰藉,更让外来游客尝到了赤水河赋予的纯粹滋味。

pic/5kvj2pktvb2.jpg

pic/ghaimkbswxw.jpg
“探秘赤水河,品味习水酒”的康养旅游线路日益火爆。当地积极推动“酒旅融合”战略,打造集酿造、体验、休闲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线路。游客可以走进酿酒车间,亲身感受酱香酒的酿造过程;可以亲临习酒文化城,感受磅礴的酿酒气势;可以漫步赤水河畔,探寻美酒诞生的奥秘;可以深入自然保护区,在护林员的带领下辨识方竹笋与岩蜂蜜;还可以在农家亲手制作一碗鲜豆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美酒的同时,完成了一场对习水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认知和身心疗愈。
pic/nm3yaglc311.jpg
习水每年还举办的各类酒文化节事活动,更是将品酒、论酒、赏酒变成一种深入体验习水风土人情的方式。
结语
解读习水的秋日语言,我们发现,它远不止于美酒与美食。它是一种根植于丹霞赤水的地理禀赋,发轫于千年酿造传统,融合了山民智慧的生存哲学。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山水中获取滋养,在烟火中安顿身心,在传承中迈向未来。
pic/qewbza5sn5o.jpg
当秋阳洒满赤水河谷,映照着漫山遍野的山林,习水的人们依然从容地守望着这片热爱的土地,在酒的醇烈与菜的清香间,延续着那份独属于这片水土的、豪迈而温暖的生命力量。

全媒体记者:李富美

主 办 |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 | 向小东  总编辑 | 罗 俊
责 编 | 胡 旭  编 辑 | 李富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日黔行·养在贵州 | 习水:一席山水画,一幅丰饶图,邀您共品读